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本报讯(记者 赵丹丹 王俊 娄阳)学校里的绿化带、花坛里种什么?芜湖一中的答案别具一格:种小麦。近日,记者走进芜湖一中校园,花坛和绿化带上随处可见一片片绿色的冬小麦。谷雨刚过,小麦正是抽穗扬花时,校园如同田园一般生机盎然。

2023年入冬前,芜湖一中师生一起在学校的绿化带、花坛中播下冬小麦的种子,一同见证着麦苗的发芽、长高和抽穗。如今,无论是陶行知雕像边、教学楼门前和通往食堂的行道两旁,都是生机勃勃,向上生长的冬小麦。微风吹过,麦浪滚滚,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平日,老师们利用课间,带领同学们观察冬小麦的生长变化。到了谷雨,小麦进入了孕穗期,营养生长基本停止,叶面积达到最大值,是小麦长速最快的时期。此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小麦孕穗拔节期,由于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加,病虫害发生逐渐加重,还要注意查看病虫害发生情况。在芜湖一中,多个学生社团都是小麦的“守护者”:生命之窗生物社团师生记录监测的苗情和长势,及查看病虫害情况的发生;风云地理社团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气象数据采集,了解气象变化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一米阳光生物社团对小麦秸秆长度测量,预算可利用的废弃秸秆能源。

“现在校园里到处一片绿色,同学们在课间摸一摸郁郁葱葱的小麦,看着充满希望的小麦地,不仅可以极大缓解学习压力,也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了解粮食的来源,识一识五谷。在绿化带和花坛种小麦,又节省了种植花卉的开支。”芜湖一中团委书记杨祥介绍,冬小麦的麦芒笔直向上,收获的季节正是同学们高考收获理想的时刻,“学习也和种植一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辛勤劳动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小麦种植是芜湖一中打造高品质劳动教育的一道缩影。在一中校园,还开辟有20多亩兴朴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在基地里种油菜、无花果、冬桃、月季、桑树,自建校园水域生态系统、立体生态农业、太阳能光伏发电……学校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让学生“动”起来,让书本知识“活”起来。

杨祥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芜湖一中依托学生社团和劳动实践基地打造高品质劳动教育,建构了“12345”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景式、浸润式的劳动教育和美学体验。其中,“1”是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2”是两个基本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是三个品质社团,生命之窗、一米阳光和风云地理;“4”是四个主要环节,课程学习、社团活动、基地实践、成果展示和分享;“5”是五个关键融合,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高度融合。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让他们在劳动中成长、发展和创新。

郁郁林间桑葚紫,粼粼水面麦苗青。今天的芜湖一中,水润田园,景色宜人。而更能体现一中绿色的,却是那些隐含在校园文化中的理念、制度、课程和规范。在教育理念上,学校提出构建以“朴”为核心思想的校园景观文化体系,与以“诚”为核心思想的学校“五育五诚”课程文化体系相结合,形成芜湖一中“诚朴”校园整体精神文化体系。那一抹抹绿色,引导着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