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蕪湖日報

本報訊(記者 趙丹丹 王俊 婁陽)學校裏的綠化帶、花壇裏種什麼?蕪湖一中的答案別具一格:種小麥。近日,記者走進蕪湖一中校園,花壇和綠化帶上隨處可見一片片綠色的冬小麥。穀雨剛過,小麥正是抽穗揚花時,校園如同田園一般生機盎然。

2023年入冬前,蕪湖一中師生一起在學校的綠化帶、花壇中播下冬小麥的種子,一同見證着麥苗的發芽、長高和抽穗。如今,無論是陶行知雕像邊、教學樓門前和通往食堂的行道兩旁,都是生機勃勃,向上生長的冬小麥。微風吹過,麥浪滾滾,成爲校園裏一道亮麗的風景。

平日,老師們利用課間,帶領同學們觀察冬小麥的生長變化。到了穀雨,小麥進入了孕穗期,營養生長基本停止,葉面積達到最大值,是小麥長速最快的時期。此時要注意防治病蟲害,小麥孕穗拔節期,由於溫度升高,降雨量增加,病蟲害發生逐漸加重,還要注意查看病蟲害發生情況。在蕪湖一中,多個學生社團都是小麥的“守護者”:生命之窗生物社團師生記錄監測的苗情和長勢,及查看病蟲害情況的發生;風雲地理社團老師帶領學生進行氣象數據採集,瞭解氣象變化對小麥生長的影響;一米陽光生物社團對小麥秸稈長度測量,預算可利用的廢棄秸稈能源。

“現在校園裏到處一片綠色,同學們在課間摸一摸鬱鬱蔥蔥的小麥,看着充滿希望的小麥地,不僅可以極大緩解學習壓力,也瞭解了農作物的生長,瞭解糧食的來源,識一識五穀。在綠化帶和花壇種小麥,又節省了種植花卉的開支。”蕪湖一中團委書記楊祥介紹,冬小麥的麥芒筆直向上,收穫的季節正是同學們高考收穫理想的時刻,“學習也和種植一樣,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辛勤勞動付出、纔能有所收穫。”

小麥種植是蕪湖一中打造高品質勞動教育的一道縮影。在一中校園,還開闢有20多畝興樸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學生們在基地裏種油菜、無花果、冬桃、月季、桑樹,自建校園水域生態系統、立體生態農業、太陽能光伏發電……學校多渠道拓展勞動實踐場所,讓學生“動”起來,讓書本知識“活”起來。

楊祥在接受採訪時介紹,蕪湖一中依託學生社團和勞動實踐基地打造高品質勞動教育,建構了“12345”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體系,爲學生提供全景式、浸潤式的勞動教育和美學體驗。其中,“1”是一個核心目標,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實踐能力;“2”是兩個基本原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是三個品質社團,生命之窗、一米陽光和風雲地理;“4”是四個主要環節,課程學習、社團活動、基地實踐、成果展示和分享;“5”是五個關鍵融合,勞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高度融合。學校希望通過這種校本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技能,讓他們在勞動中成長、發展和創新。

鬱郁林間桑葚紫,粼粼水面麥苗青。今天的蕪湖一中,水潤田園,景色宜人。而更能體現一中綠色的,卻是那些隱含在校園文化中的理念、制度、課程和規範。在教育理念上,學校提出構建以“樸”爲核心思想的校園景觀文化體系,與以“誠”爲核心思想的學校“五育五誠”課程文化體系相結合,形成蕪湖一中“誠樸”校園整體精神文化體系。那一抹抹綠色,引導着學生去發現生活之美,並能激發學習興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