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覽

澎湃新聞消息,網傳“非稅收入逾萬億”等於“全國人均罰款700多元”的說法具有誤導性。據《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辦法》,非稅收入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罰沒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收益、彩票公益金收入、特許經營收入、中央銀行收入、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主管部門集中收入、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其他非稅收入。

從國家統計局2022年數據來看,國家罰沒收入佔比國家非稅收入約爲11.6%,可見罰沒收入只是非稅收入的一部分。

各地政府往年罰沒收入變化的影響因素不一,但有些地方罰沒收入快速增長並不一定全部來自公安罰沒收入。

事件背景

4月22日,財政部發布2024年一季度財政收支情況,其中,“分稅收和非稅收入看,一季度,全國稅收收入49172億元,同比下降4.9%;非稅收入11705億元,同比增長10.1%。”

社交平臺卻有說法流傳,稱財政收支中的“非稅收入就是罰款收入”,還稱,“一萬億,14億人,平均每人罰款700多塊。”然而,這種說法具有嚴重誤導性。

網傳說法截圖 

明查

非稅收入不能等同於罰沒收入。根據“財政部關於印發《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辦法》的通知”第一章第三條規定,“本辦法所稱非稅收入,是指除稅收以外,由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依法利用國家權力、政府信譽、國有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等取得的各項收入。具體包括:(一)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二)政府性基金收入;(三)罰沒收入;(四)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五)國有資本收益;(六)彩票公益金收入;(七)特許經營收入;(八)中央銀行收入;(九)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十)主管部門集中收入;(十一)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十二)其他非稅收入。本辦法所稱非稅收入不包括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指計入繳存人個人賬戶部分)。”可見罰沒收入只是非稅收入的一部分。

2022年8月18日,財政部主管的社科期刊《中國財政》曾發文對當年的非稅收入變化做出具體解釋,“非稅收入較快增長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盤活閒置資產帶動,也與中央特殊因素收入入庫有關。”根據2022年1月至7月累計數據,“中央非稅收入增長73.3%,增幅高主要是原油價格上漲帶動石油特別收益金專項收入增加、按規定恢復徵收的銀行保險業監管費收入入庫等特殊因素拉高77個百分點。”“地方非稅收入增長15.9%,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盤活閒置資產,以及與礦產資源有關的收入增加。”其中,“地方罰沒收入增長10.4%,主要是涉案財物罰沒收入和部分沿海城市圍填海罰沒收入增加;地方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增長0.2%。”

據最近的公開數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的非稅收入爲37029.19億元,其中,中央非稅收入爲4910.07億元,地方財政非稅收入爲32119.12億元。同年,國家罰沒收入爲4283.98億元,中央罰沒收入爲596.89億元,地方財政罰沒收入爲3687.09億元。可計算出,2022年國家罰沒收入佔比國家非稅收入約爲11.6%,中央罰沒收入佔比中央非稅收入約爲12.1%,地方財政罰沒收入佔比地方財政非稅收入約爲11.5%。

由此可見,非稅收入與罰沒收入之間不能簡單地劃等號,且至少在2022年,地方財政罰沒收入對國家罰沒收入的影響更大,而各地罰沒收入和預算情況都不盡相同。

國家統計局公開的罰沒收入與非稅收入具體數據截圖 

網傳說法將罰沒收入平攤到個人身上的邏輯也不合理。《第一財經》2月29 日的報道分析了16個省份2023年的罰沒收入和預期,指出,各省預算報告間接透露出,“有些地方罰沒收入快速增長並不一定全部來自於公安罰沒收入。”例如,北京預算報告指出,大案要案罰沒收入增加是主要變量。當然,也存在罰沒收入數據受公安罰沒收入影響明顯(如重慶)以及整體罰沒收入下降的省份(天津、廣東、浙江等)。

但毫無疑問,在探討財政收支數據時,不能用罰沒收入替代非稅收入一概而論。

綜上所述,網傳說法具有誤導性。據《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辦法》,非稅收入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罰沒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收益、彩票公益金收入、特許經營收入、中央銀行收入、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主管部門集中收入、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其他非稅收入。從國家統計局2022年數據來看,國家罰沒收入佔比國家非稅收入約爲11.6%,可見罰沒收入只是非稅收入的一部分。各地政府往年罰沒收入變化的影響因素不一,但有些地方罰沒收入快速增長並不一定全部來自公安罰沒收入。

原標題:明查|“非稅收入逾萬億”等於“全國人均罰款700多元”?嚴重誤導

編輯:黃靈    責編:吳忠蘭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