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港南区桥圩镇中心幼儿园 陈婷婷

摘要:针对当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剖析其潜在的危害,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化 危害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儿童心理与社会性发展的阻碍作用不容忽视。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通过直观感知和亲身实践来理解和认识世界。然而,“小学化”教育却往往过早地引入抽象逻辑思维训练和大量的知识灌输,超出了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使得他们在尚未具备相应认知基础的情况下被迫接受难以理解的知识体系,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过度的知识输入方式,极有可能抑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幼儿期特有的宝贵品质,其为儿童提供无尽的探索空间,帮助他们发现新奇、解决问题、构建自我认知。当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这些内在能力的培养时,儿童的思维可能被固化在既定的知识框架内,失去自由想象和创新尝试的空间,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1]。

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策略

首先,确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模式。游戏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建构游戏、探索实验等活动,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分享、规则意识等社会性技能。教师应成为游戏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和开放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表达,让学习在“玩中学”“做中学”中自然而然地发生。其次,构建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幼儿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关注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兴趣点,避免过早引入抽象、深奥的学科知识。例如,通过组织种植、烹饪、环保等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自然、生活常识,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讲述故事、艺术创作、庆祝节日等活动,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审美感知和文化认同。这样的课程设计,既满足幼儿的认知需求,又增强其生活技能,有助于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多方面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并非简单的小学知识的预习阶段,而是关乎个体一生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尊重幼儿的天性,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方式引导其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畅,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3,43(05):100-1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