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大唐太子李建成正在朝太极宫走去!刚刚走到北宫门,就听到一阵萧杀的马蹄声,一群人顶盔贯甲飞驰而来!

难道有人造反?李建成惊疑不定!突然间,一支利箭撕裂空气,正好射入了李建成的咽喉。恍惚间,他看到自己的亲弟弟李世民持弓冷笑……

大唐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玄武门之变”拉开了帷幕!

玄武门之变,固然成就了一代明君李世民,然而他对李氏父子的伤害,远比大多数人想得更严重,是唐一朝极其避讳的一次惨事。

毫无疑问,李建成是个合格的太子,从身份上讲,他是嫡长子,从品德上讲,并没有值得指摘的过失,从政绩来看,他办事得力,臣属皆服,可他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的亲弟弟。

那么,李建成到底输在哪里?造成这这一事件的背后操手又是谁?当我们一一理清其中的脉络时,就会发现输的不仅仅是李建成、李元吉,更是李渊这个开国皇帝!

李渊才是李世民最大的对手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剑指太子李建成,顺手除掉了李元吉,让自己成为大唐帝国唯一的继承人。而李建成除了一个太子的身份,却一无所有,它所有的一切都是李渊给他的。

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没有问题,但是李渊除了给他一个太子身份,却没有给他兵权。李建成的手既无重兵,亦无能征善战之将!这是造成李建成败亡的主要原因。

唐国公李渊并不是白手起家,他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其祖李虎为北周柱国,姨妈贵为大隋皇后,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李渊从小就学会了权谋之术,手腕玩得炉火纯青。它成为皇帝之后,把权谋之术用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帝王来讲,最担心的就是有人威胁它的帝位权力,即便是儿子、大臣在他眼里都是潜在的对手,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不会交出手中的权力的,历史上有几个在世退位的太上皇?

尽管李渊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却又担心太子势力过大,并没有让李建成掌握军权,大唐帝国的大部分军权都在李世民手中,大唐的猛将良将也尽在李世民麾下,这是李建成败亡的主要原因,但根子在李渊身上!

玩弄手腕并无不可,但如果掌握不好力度,必然造成一方独大。李渊给了李建成名份,却不给兵权;给了李世民兵权,却不给他太子之位,很显然这是让两人相互牵制、相互制衡,这样李渊的帝位就稳如泰山了!

但是,如果站在李渊的角度来想,他身体康健、精力充沛,再干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他有自信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掌控整个局势,有充分的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没想到事态却向他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最终自己也被逼退位!

太子李建成的悲哀

李建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如果隋朝治世平安、大统不断,那么他就是世袭的唐国公。李渊自晋阳起兵后,四海渐渐一统,唐帝国初具雏形,那么他就是钦定的接班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李世民凭什么和他争?

然而李渊却改了玩法,把李建成逼到了绝路上,身为太子,却手中无兵,作为继承人,百官却只认李渊,弟弟没有太子之位,却掌握着唐朝大部分的兵力,李建成这太子当得实在憋屈。

对李建成造成最大打击的就是李渊,在立了太子之后,他又允许李世民开天策将军府。开府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公开、合理地拥有臣属,能够组建自己麾下的人才班子。李世民虽无太子之名,却有太子之实。

李建成并非懦弱无能之辈,它的军事才华一样出色,跟着李渊南征北战,参与过许多重要的战役,但自从被立为太子之后,李建成再也没有参与过大型的战役,所有难打的仗都交给了李世民,这不是明摆着壮大李世民力量吗?

在长期的对外作战中,李世手下积累了一大批武将文臣,文臣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刘孝孙、褚亮等,武将有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李靖、李世绩、李孝恭、程咬金、秦叔宝、侯君集、长孙无忌、张公谨等,他们哪一个不是当世的豪杰和出色的谋臣?

李世民很好的抓住了发展壮大的机会,不仅在军中积累了声望人脉,更让一大批豪杰聚集到他的麾下,可以说大唐大部军力和能臣都是天策府所属,为李世发发动玄武门之变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也催生了他的野心。

假如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之后,对他不遗余力地培养,多予权力,让李建成在军中和大臣中有自己的班子,掌控军政,李世民还会有野心和想法吗?只怕也得老老实实当个安乐王爷!

立太子的是李渊,为太子树立一个强大对手的也是李渊,偏偏李渊对自己有迷之自信,却没有看到天策府日益庞大的阴影已经笼罩在大唐的上空!

李建成与李渊的败亡

秦王李世民的势力日益庞大,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实际已经影响到了大唐的稳定,朝中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其中的严重性。李渊未必没有看到这个问题,这时候的秦王兵强马壮、文武济济,反而不太好下手了。

但是,李渊却缺少了临机绝断的勇气,如果他以雷霆手段拿下李世民,天策府必然风流云散,便是如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谋臣,又能翻得起什么浪花?如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能有造反的勇气吗?

李建成缺少了政治决断。当太子位之争到了白热化的时候,就应该痛下决心,至少要说服李渊,把兵权拿到手中,除掉秦王的羽翼。如果不成,那就要杀掉李世民,消除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中间没有任何可以调和的余地,可惜李建成有那么多机会,却因为心慈手软错过了。

李世民的手下的文臣武将,已经结成了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他们的身上,已经被打下了天策府的烙印。李建成一登基,他们将一切成空,此前的一切努力将化为乌有。即使是李世民没有野心,也会在他们的推动下发动玄武门之变,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皇宫固然生变,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波澜,而那些中立的武将和各地掌兵的将军,在经历了短暂的惊谔之后,立刻向李世民效忠。很显然,李世民的个人威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李渊和李建成,最为致命的一点是没有认识到军权的重要性,这才是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直接原因。而从个人武力上来讲,李世民显然也要比建成更为出色,他射出第一箭时,就已经决定了谁是此次事变的胜利者,以有心算无心,李世民决定发动时,实际上已经胜利了,剩下的只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玄武门之变的成功,还取决于李世民集团算无遗策的谋划,这一战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玄武门一战,只要干掉李建成、李元吉,大事可定,即使是李渊有翻盘的力量,他会杀掉自己的儿子吗?他舍得把大唐的江山拱手让给外姓吗?

玄武门之变发动时,李世民做了周密的部署,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将李渊控制住。我们无从得知他具体的部署细节,因为李渊在得到消息时,采取了随遇而安的态度。儿子大了,管不住了,就随他去吧,反正李世民也是自己的儿子嘛!

总结:李建成败给李世民并不冤枉,除了李世民势力庞大外,他的心性也是建成无法相比的,下手之狠之暴烈,根本不给建成任何翻盘的机会,一动而定,天下在手!

李世民固然通过玄武门之变得以登基,成为一代帝王,然而他终究和李渊一样,同样玩起了手腕,让几个儿子斗得你死我活,朝堂上一片乌烟瘴气,最终导致太子李承干被废,难道这里面没有李世民的原因吗?

在这起事变中,我们关注的是李渊、李世民、李建成的生死相争,可谁又会注意到站在角落里的李元吉呢?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当时的李元吉在想什么,但透过历史的尘烟,我们既看到了人性的残酷,又看到了命运的无情。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李世民终归成为一代明君,天下四海得以修养生息,贞观之治拉开了帷幕!华夏史上又一个盛世即将来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