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推行“海禁”以來,中國對世界的瞭解就幾乎隔斷了。200年後,明朝海禁鬆弛,然而中國人卻發現已經落後於世界潮流了。以前,中國科技文化領先於亞歐大陸,到明末,西方科技、經濟、文化遠遠領先於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西學東漸”出現了,西方的科技開始傳入中國。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朝的天文學、地理學、數學、醫學都出現了中西融合的趨勢,中國傳統的科技開始有了新的突破。

一,西方文化的傳播

明清之交,許多傳教士進入中國,在傳播了天主教的同時,也傳播了一些先進的科技和文化。清朝初期,任用傳教士來制定曆法。

明末,日食失驗,表明中國的傳統曆法需要修訂了,於是徐光啓奏請修訂曆法,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擔任其中人員之一。然而,曆法剛修訂完成,明朝就滅亡了。清朝入關後,湯若望杉樹上疏多爾袞,請求採用新的歷法。於是,多爾袞將新曆法命名爲《時憲曆》,且任用湯若望爲欽天監監正,負責繼續修正曆法。

湯若望

湯若望比較精通近代自然科學,在清朝製造了多種天文儀器,還鑄造了大炮等,在北京建設了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教堂。他在中國寫下了20多種天文曆法著作,如《遠鏡說》、《恆星經緯圖說》、《交食歷指》、《測日略》、《歷學小辯》、《渾天儀說》、《火攻挈要》等。

然而,西方曆法的傳播引起了一些頑固派的攻擊。當時有一位叫做楊光先的人士,多次上疏攻擊《時憲曆》。四輔臣時期,楊光先又上《請誅邪教疏》,彈劾湯若望,鰲拜竟聽信其言,將湯若望、南懷仁等審判,術可成、宋發、朱光顯、劉有泰、李祖白等欽天監成員被殺,讓楊光先出任欽天監監正。

然而楊光先壓根不懂天文,所以他的歷法錯誤百出。康熙親政後,將楊光先革職,爲湯若望平,反。由於湯若望已經去世,康熙就讓南懷仁擔任欽天監監正。南懷仁用西方科學技術改造觀象臺和儀器,製造了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紀限儀、天體儀,並繪圖立說。南懷仁提高了中國天文儀器的精密度,提高了科研水平。

南懷仁

康熙末年,發生了“禮儀之爭”,羅馬教會要求中國教徒放棄尊孔祭祖等傳統習俗,遭到了中國士人的抵制。康熙多次寫信和羅馬教皇溝通,要求天主教會必須遵從中國的禮儀,但羅馬教皇一意孤行。於是康熙採取強硬措施,將不尊重中國文化習俗的傳教士趕出中國。雍正繼位後,進一步採取強硬措施,將所有傳教士都趕出中國。

當然,其中的例外就是欽天監的傳教士,他們繼續爲清朝制定曆法、天文儀器,但是禁止傳播宗教。到乾隆時期,欽天監任用的洋人相繼不絕,其中戴進賢、徐懋德、劉松齡、傅作霖皆賜進士及第。直到1835年,最後一名西洋監退休返歐,清朝才以漢官擔任該職。

二,中國科技的新突破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技術大國,但是在科學上卻長期停留在萌芽階段,未能產生成熟的科學理論。到清朝前期,中國的農業、手工業等技術都發展到了傳統的頂峯,但是科學發展遠遠落後。不過,受到“西學東漸”的影響,中國的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梁啓超說:“我國科學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凡治經者多兼通之”。

在天文學方面,明朝初期採取了打擊政策,所謂“國初學天文有嚴禁,習歷者遭戍,造歷者殊死”,因而明朝天文學陷入停滯,主要沿用元朝的天文曆法。明末,傳教士傳入了第谷的天文學系統,編譯了《崇禎曆書》。不過該書維護天主教會的“地心說”,因而已經落後於歐洲天文學了。清朝前期,傳教士都沒有將哥白尼的天文學體系傳入中國。

第谷的地心說體系

不過,隨着西方天文學傳入,先進的天文計算方法、數學知識也傳入了中國,推動了中國數學的進步。在明末,《幾何原本》等西方著作傳入中國,也推動了中國數學的進步,《明清文化大觀》說:“傳統數學走向低谷的時候,西方教士利瑪竇首先來華,一方面傳播教義,一方面傳人西方的科學以及數學知識。”到了清朝時期,中國的數學家在中國傳統數學的基礎之上,學習西方數學,研究天文學,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例如薛鳳祚、王錫闡、梅文鼎、明安圖等。

清朝前期還不斷組織編撰新的天文曆法集成。康熙年間,康熙主持編撰了《律歷淵源》,此書分爲三部分,分別是《曆象考成》《律呂正義》和《數理精蘊》。《曆象考成》採用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天文學體系編撰的歷法,其精度比《崇禎曆書》有所提高。《數理精蘊》被譽爲百科全書,該書總結了中國的傳統數學,又吸收西方先進數學理念,推動了乾嘉年間數學研究的高潮。

《數理精蘊》

農學是中國四大傳統科學技術之一。明朝末期,西方農學傳入中國。徐光啓將西方農學和中國傳統農學結合,寫出了《農政全書》等著作。清朝非常重視農業技術的推廣,因此農業技術達到了古代的巔峯。1742,鄂爾泰等編撰了農業技術著作——《授時通考》。在清朝初期,中國的糧食單產量達到古代之最。

在傳統醫學上,當時中國的醫學已經發展到了完善和成熟階段,出現了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並稱“溫病四大家”。乾嘉年間,醫學家陳念祖爲了將醫學普及化,他彙編了《陳修園醫書72種》,大大推動了中醫學的傳播。

清代前中期的醫學發展,呈現出一個比較錯綜複雜的局面,中醫學傳統的理論和實踐經過長期的歷史檢驗和積澱,至此已臻於完善和成熟,無論是總體的理論闡述,抑或臨牀各分科的實際診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備的體系,而且療效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卓著的,與世界各國醫藥狀況相比還略勝一籌。尤其是溫病學派形成,在治療傳染性熱病方面,降低死亡率、預防傳染,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人痘接種以預防天花方法的大力推行,更是中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次如解剖學的革新趨向,也說明了中醫學在努力尋找新的突破口。——《中國醫學通史》

與此同時,西方解剖學、血液循環學說等也傳入了中國,清初劉獻廷研究過人物圖說等西方醫學著作,乾隆年間的王清任寫下《醫林改錯》開始重視解剖學,此書是理論結合臨牀的典範之作。

三,清朝的地理測繪和對世界的瞭解

清朝前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明清兩代長期推行“海禁”“閉關鎖國”,因此對全球的變化知之甚少。但是,受到“西學東漸”的影響,以及有限的對外貿易,清朝依然能夠對世界有初步的瞭解。

清朝前期出現的《坤輿全圖》

早在明朝末期,利瑪竇就將世界地圖傳播到中國,並在1602年製成了《坤輿萬國全圖》,爲了迎合中國人的心理,利瑪竇特意把南北美洲繪在亞洲的東面,以將中國置於中心位置。然而,該地圖並未得到大多士大夫的認可,因而並未流傳開來。明末清初還有傳教士繪製了《海外輿圖全說》《萬國全圖》《坤輿全圖》等,此外還有地球儀傳入中國。

康熙年間的地球儀

到了清朝,在學習西方先進地圖測繪技術、天文學技術和數學知識的基礎之上,開始繪製全新的地圖。康熙帝從西方國家購買先進的天文儀器,聘請西方傳教士配合到全國各地,選擇了641個控制點進行測繪。通過精密的測繪,最終繪製出了中國古代第一幅精密的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

此次測繪地圖開創了許多先河,例如首次採用三角測繪技術,首次規定經線1度弧長爲200裏。經過大量的測繪,人們對西藏、西域有了新的地理發現,例如珠穆朗瑪峯首次被標註於地圖之上,比英國在此撤回早了135年;首次在黃河源頭、長江源頭測繪,證明了黃河、長江均發源於青海;首次繪製庫頁島的地圖等。李約瑟評價爲“亞洲當時所有地圖中最好的一份。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

乾隆帝在康熙的基礎上對西域進行了測繪,製作出《西域圖志》。乾隆時期的清朝全圖已經將南海諸島劃入中國地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首次。另外,雍正帝阻止繪製了十排《皇輿圖》,這是中國人繪製的第一幅亞洲地圖。乾隆則在雍正的基礎上組織繪製了十三排《乾隆內府輿圖》,改圖北至北冰洋,南至印度洋,西達紅海、地中海和波羅的海,是中國人首次繪製出亞歐大陸地圖。

十排《皇輿圖》

從一系列的史料來看,清朝對當時的西方各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瞭解。清朝已經認識到英國是西方霸主,並且佔領了世界多個地方。從清朝前期的奏摺來看,清朝官方對英國的地理位置,距離遠近都是比較瞭解的。清朝對美國也有一定的瞭解,認識到美國沒有國王,而且總統四年一換。從乾隆時期的一些檔案來看,他對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也瞭解一些。

對美國的描述

《事略說》對英國的介紹

清朝中期,航海家謝清高清遊歷了美洲、大洋洲、非洲歐洲等國,一路上記載了當地的地形地貌、貿易往來、風土人情、技術革新等。1820年,他在楊炳南的幫助下,整理出了《海錄》,這是第一本介紹西洋各國的地理著作。《海陸》也成爲了中國人瞭解世界的一個窗口,也是後來《海國圖志》資料的重要來源。

總體而言,清朝對西方國家有一定的瞭解,也在不斷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由於傳統經濟體制的限制,以及閉關鎖國的影響,清朝的對世界的瞭解依然是有限的。直到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才真正實現了開眼看世界。不管如何,清朝人曾經試圖瞭解世界,追趕世界的努力不能否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