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4月29日電 (記者 陳靜)晚期的消化系統腫瘤,尤其是膽管和胰腺腫瘤,通常會伴有腹膜種植轉移,進而引發嚴重的惡性腹水。尋找有效的治療手段是臨牀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記者29日獲悉,上海醫學專家在臨牀研究中證實,在多種肝臟、膽管、胰腺腫瘤中,一種通過基因改造後的新型藥物——溶瘤腺病毒不僅具有很好的局部控制作用,其遠端調控效應更是展現了出色的免疫增敏作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內科王鵬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孟志強教授團隊在美國基因與細胞治療學會(ASGCT)的最新一期會刊《分子治療》上發表了研究成果,系統評估了溶瘤腺病毒治療膽管/胰腺/卵巢腫瘤併發惡性腹水的療效和安全性。

目前,晚期消化系統腫瘤發生腹膜種植轉移後,各種抗腫瘤治療的效果均十分有限,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並縮短了生存期,至今尚無特效藥物治療這一病症。據悉,王鵬團隊注意到溶瘤腺病毒能夠在腫瘤組織內選擇性複製,從而感染並殺傷腫瘤細胞或導致腫瘤細胞裂解,而對正常組織無害。團隊立即展開了相關研究。

該研究納入了包括膽管癌、胰腺癌、卵巢癌等多個原發腫瘤類型來源的惡性腹水患者。研究團隊以“重複引流間隔時間”爲主要研究指標。在之前的研究中,對照組該指標的中位數是13天。然而,經過溶瘤腺病毒治療後,該指標中位數延長至45天,從而證實了溶瘤腺病毒能有效抑制腹膜種植轉移與惡性腹水產生。

此外,溶瘤腺病毒局部注射展現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髮熱、疲乏、噁心、腹痛、寒戰等類流感樣症狀,但在對症處理後,24小時內均可緩解。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患者中均未有如腸出血、腸穿孔、腸瘻等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在機制探索方面,研究團隊對患者在接受溶瘤腺病毒治療前後的惡性腹水樣本進行多組學研究。他們證明在治療有效者中,溶瘤腺病毒除了能顯著殺傷腫瘤細胞外,還能促進髓系細胞向促炎表型分化,並增強其與相關免疫檢查點的相互作用,創造免疫檢查點高表達的微環境,從而提供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治療的機會。研究團隊還發現,對溶瘤腺病毒治療有響應的患者未來更有可能進行後續免疫治療。(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