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落實大食物觀不能侷限於單一的、平面的農業生產過程,而要通過賦能產業、資源、技術等,拓展現代農業的可能邊界,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今天的中國,人們的餐桌越來越豐富。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湖南考察時強調,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可以說,大食物觀關係農業的未來。

大食物觀的背後是大資源觀,代表了守正創新。在人多地少的國家守護人們舌尖上的幸福,要主動作爲。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的主食消費將逐步減少,肉菜果魚消費會明顯增加。大食物觀順應這一趨勢,是對糧食概念的邊界拓展和內涵深化。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不僅能增加總量和品種,而且能提升質量和效益,從而構建高質量的農業產業體系。

大食物觀與糧食安全戰略是相輔相成的,體現了底線思維。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4億多人的飯碗要靠自己端。多元化食物供給並不意味着可以放鬆糧食安全這根弦。膳食結構的改變也不意味着主糧地位的下降,反而使人更重視糧食安全,畢竟動物性食物需要糧食來轉化。只有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其他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才能算是錦上添花。因此,寶貴的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要優先用於糧食生產。

大食物觀與大農業觀是一脈相承的,蘊含着系統觀念。既要用好有限的耕地,又要善待大自然的饋贈。既不能缺項失項,也不能顧此失彼。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必須保障其他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我國有19億多畝耕地,而林地、草地、江河湖海面積遠大於耕地,這些食物來源都要用好。

當然,一個地方如何落實大食物觀,取決於資源稟賦,也取決於戰略需要,受制於技術條件,也受制於市場因素。由此來看,落實大食物觀不能侷限於單一的、平面的農業生產過程,而要通過賦能產業、資源、技術等,拓展現代農業的可能邊界,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堅持市場導向。以順應消費變化爲出發點,推動生產、加工、流通、消費有效銜接。產業發展有其規律,大食物種類繁多,必須瞄準市場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優質量、強品牌,以市場優勢穩定生產優勢。同時,無論是糧食還是非糧食物,都離不開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要既深化生產鏈又拓展加工鏈,高度重視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全鏈打造、深度開發。

堅持因地制宜。有的地方雖然耕地資源有限,但山地、林地、草地資源豐富。在傳統農業視角下,“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劣勢,而以大食物觀來看,這卻是一種優勢。關鍵要突破固有思維,立足資源稟賦,宜漁則漁,宜菜則菜,宜果則果,不搞千篇一律。當然,向山水林田湖草要食物,不能無度索取,而要在遵循自然規律基礎上、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合理有序開發。

堅持科技支撐。當前多元化食物資源開發仍不夠成熟,表現爲科技研發投入不足且更多投向種植業。但無論是提升傳統食物供給能力還是佈局農業未來產業,都離不開科技支撐。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向鹽鹼地要食物、向深遠海要食物,都要過育種關、農機關、推廣關。要加大生物合成等新技術研究力度,以期通過革命性技術突破催生新產業新模式。

大食物觀形成於實踐,顯示出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勢推動,未來還將爲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支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