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遵义日报

本报记者 向维忠 李燕

产业发展布局,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谋划长远。近年来,随着巴斯巴、大地和、贵州容百、新蓝辉等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的发展壮大,遵义高新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三大系统,配套生产充电桩、电子母排、汽车空调等核心零部件,让产业在集聚中发展,积极推动遵义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加速。

这段时间,位于遵义高新区的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原材料铝经过压铸、精密加工、数控加工、过盈配合、搅拌摩擦焊接等24道工艺后,一个机壳组件就生产完成了。

作为一家专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外壳、电池箱体、电控箱体等相关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抢抓发展机遇,加强创新研发,向“新”提质、增效、扩量,不断延伸产业链,为遵义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2023年,该公司生产了10万套新能源汽车压缩机零部件,产值1.1亿元,成为遵义市生产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龙头企业。

据了解,该公司拥有特种合金材料研发及销售、熔炼、高压铸造、低压铸造、重力铸造、热处理、抛丸、CNC精密机械加工、模具及夹具设计等工艺装备的加工制造能力,主要为宁德时代、航天电器、大地和等企业提供产品。

“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多项专利技术,同多家高等院校联合成立了工作室,对水冷电机壳及铝合金特种材料进行攻关突破,对低压铸造模具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铸造过程中产品容易产生的砂眼难题。”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模具设计师刘贵海介绍说,优化后的工艺流程,使产品合格率与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升,得到行业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广泛认可。

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安告诉记者,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这一机遇,今年公司将继续围绕新材料15万吨、20万套大型一体化压铸件及月产10万套汽车轮毂的产能,新建厂房和生产线,引进一批新设备和高端技术人才,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把公司打造成一流的新能源核心部件企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的短板方面,充电问题仍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方面。作为主要从事研发、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的遵义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新能源汽车储能充电设备的研发制造,助力构建新型电动出行能源基础设施。

“公司新研发的储能式充电桩是充储一体的充电设备,目前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它可以实现错峰充电,对用户来说充电更便捷,充电费用也可能会更低。”巴斯巴公司充电桩工艺工程师石坤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在市场上投放了30台这样的充电桩,后期会及时跟进用户的使用体验,对设备进行优化升级。

在巴斯巴生产车间,记者看见储能式充电桩与传统充电桩相比,外形上不仅大了一圈,还增加了八个电池、一个高压箱、两个空调等部件。据了解,储能式充电桩具有稳定性更高、独立性更强等特点,用户可以在用电低谷阶段将电能储存起来,有效解决峰谷差、需求浪峰等问题,享受到更加稳定、可靠、高效的充电服务。

另一边,充电桩生产自动化流水线改造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的自动化流水线,将配备MES系统对设备进行自动检测,不仅可以提高工人们的装配效率,还能提升产品品质,防止零件漏装、少装。

“有了自动化生产线后,就可以把充电桩放在流水线上,自己负责的工序完成后,充电桩就自动流入到下一道工序。”充电桩生产线技术员徐琴敏期待着自动化生产线早日建成,这样自己就可以不用流动装配和随时移动物料,还能提高生产效率。

遵义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8年来,不仅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获得600多项国家专利,参与制定了17项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还与北汽、广汽、上汽、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整车制造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订单增长迅速。2023年,公司产值达2.7亿元。

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借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正劲的势头,遵义高新区紧紧围绕全省“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立足区域整车制造企业配套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链补链延链,目前已形成覆盖电机、电控、电池、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据红花岗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涓如介绍,下一步遵义高新区将继续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关要求,立足现有资源禀赋,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支持区域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与省内整车企业加强协作配套,积极融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不断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规模,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