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迎來設立40週年——

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站上新起點

本報記者 汪文正

“首批沿海開放城市”——這是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14個城市共同的開放標識。

1984年春,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在北京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確定進一步開放由北至南14個沿海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這是中國繼設立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後,對外開放的又一重大步驟。

近日,寧波、南通、青島、北海等地紛紛舉辦紀念活動,回顧難忘的這40載。

從1984年到2024年,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不斷邁上新臺階、煥發新生機。

開放激活發展潛力

40年前,中央在確定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時,明確指出:沿海開放城市的建設,主要靠政策,一是給前來投資和提供先進技術的外商以優惠待遇;二是擴大這些城市的自主權,讓他們有充分的活力去開展對外經濟活動。

把握機遇,乘勢而上,14個沿海城市從北到南,如同一串明珠,點亮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

上海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系列“第一”:第一家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第一個自貿試驗區,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持續擴大開放,上海的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一系列開放的先行先試,由上海推向全國,助推了全國擴大開放進程。如今的上海是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202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2萬億元。

緊隨其後的是廣州和天津。2023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4萬億元,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三;天津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67萬億元。寧波、青島、福州、南通、煙臺等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也都超過1萬億元。

中央在確定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同時,提出逐步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

設立於1984年的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就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建立的第二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40年來,寧波將經開區全力打造爲外商投資“首選地”,以綠色石化、汽車製造、智能裝備、集成電路爲代表的高端製造業對吸引外資的能力和速度不斷提升。近幾年,寧波市還整合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大榭開發區、寧波保稅區、寧波北侖港綜合保稅區、寧波梅山綜合保稅區等、浙江自貿試驗區寧波片區等6個國家級開發開放平臺,發揮“港口+自貿試驗區+保稅區+開發區”的功能政策疊加優勢,以形成“一盤棋”統籌運轉的全市開發區(園區)體系,提升經開區競爭新優勢。

據瞭解,自1984年首批14家國家級經開區成立以來,國家級經開區發揮了重要的引資帶動作用。目前,國家級經開區集聚了超過400萬家企業,3萬多家外商投資企業落戶,世界500強企業在國家級經開區設立的總部、研發中心超過300家。經開區已經成爲中國利用外資最多的現代化產業重要集聚區。

積極“走出去”“引進來”

40載寒來暑往,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正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不斷探尋發展新動能。

“地瓜經濟”越耕越甜——

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汲取更多陽光、雨露和養分,支撐根基部的塊莖長得更加粗壯碩大……這種跳出一地一時的開放式發展形態,被稱作“地瓜經濟”。

從“寧波幫幫寧波”到“發展溫州人經濟”,擁有寧波、溫州兩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的浙江省,積極“走出去”“引進來”,立足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等各類開放平臺,讓“地瓜經濟”更甜。

“引進來”,大門敞開。祕魯的海鮮、中東歐的肉類……在寧波梅山國際冷鏈有限公司的零下18攝氏度超低溫冷庫,一批批優質進口商品即將走向中國消費者餐桌。記者瞭解到,該公司的寧波梅山國際冷鏈供應鏈平臺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冷鏈倉儲、通關查驗、冷鏈加工、冷鏈貿易、保稅物流、交易結算、技術研發等七大功能區,爲國內外客商提供國際冷鏈供應鏈一站式服務。

“走出去”,蹄疾步穩。不久前,溫州市政府代表團奔赴印尼、泰國和新加坡,對接經貿交流合作,推介投資創業環境。此番“下南洋”,金帝新建年產1000萬雙鞋類製造項目成功簽約,有望讓一雙雙“溫州鞋”從印尼中爪哇地區“出海”;印尼綠色綜合能源技術服務項目落地印尼經貿合作區,能夠實現電池生產過程的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寧波市北侖開發開放展覽館,記者見到了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中方總經理、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原副主任王一鳴。“依託總部經濟、本鄉人經濟等,吸收各類資源反哺自身……‘地瓜經濟’的經驗,也適用於其他沿海開放城市。”王一鳴深有感觸。

持續開拓國際市場——

1984年,青島市提出要把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作爲對外開放的突出重點,把技術引進與老企業改造緊密結合起來。這一年,海爾集團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引入德國利勃海爾先進冰箱生產技術,拉開了海爾鑄就“世界白色家電第一品牌”的序幕。

如今,青島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2023年,青島開行中歐班列863列、增長11.4%,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突破7億噸、3000萬標箱,成功承辦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峯會等重大活動,新引進世界500強投資項目31個。“青島將進一步做實、做好、做美、做響上合示範區,實施新一輪國際市場開拓計劃,努力在引進跨國公司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和產業鏈大項目上實現新突破。”青島市市長趙豪志說。

連接“一帶一路”開放發展——

4月7日,一批產自韓國的家電經海運抵達連雲港港,而後轉乘中歐班列一路西行,於4月19日入境哈薩克斯坦換乘寬軌列車。

陸海聯運,東西互濟。這是連雲港發揮“一帶一路”交匯點強支點的角色常態,也是其開放發展的嶄新姿態。位於連雲港港內“黃金位置”的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首個落地的實體平臺項目。經由中哈物流通道,產自中亞的小麥、礦石等商品在連雲港港換乘輪船出海;產自中日韓等國的工業設備、輕工業品等源源不斷運往中亞。

成爲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以來,連雲港堅持走改革路、喫開放飯,地區生產總值從1984年的23.6億元增至2023年的4363.6億元。去年,連雲港以10.2%的經濟增速,位列江蘇各市第一;連雲港港吞吐量達3.2億噸,是40年前的35.6倍。

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下一個40年,沿海開放城市向何處去?

“沿海開放城市昨天的輝煌,根植於港口經濟。尋找明天的創新動力,則要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從港口走向藍海。”王一鳴說。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佈局新興產業、着力發展海洋經濟……各沿海開放城市正爲自身高質量發展尋找新的創新引擎。

作爲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主陣地”,廣東省兩座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的海洋經濟發展嶄露頭角。其中,廣州瞄準海洋工程、高技術船舶、深海養殖等領域高端裝備,通過規劃臨港經濟區促進現代航運服務業集聚發展;同時,推進黃沙水產新市場建設,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產業等。湛江聚焦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通過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和國際水產城、規模化開放海上風電、打造國家級濱海旅遊目的地等,邁向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水區”。

坐擁發展生物製造產業的基礎優勢、支持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的國家級專項政策,河北省秦皇島市從發展先進製造、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找出路。2023年,秦皇島市高新技術產業中,新能源領域工業增加值增速達86.2%;全市簽約生命健康產業重點項目62項、總投資達309.6億元。

“秦皇島將以生物製造、醫械設備、康復輔具爲重點,充分發揮北戴河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範區和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產業平臺優勢,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加速生命健康產業集聚發展。”秦皇島市市長丁偉介紹。

積極引進人才,是沿海開放城市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破題之策。

寧波百福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新型生物泡沫包裝材料,廣泛應用於一次性餐具、環保垃圾袋、可降解泡沫填充材料等,自創品牌在亞馬遜同類產品中排名第一,日均銷量超1.3萬美元。沛岱(寧波)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對不同等級自動駕駛系統進行開發驗證,爲整車廠家及自動駕駛企業提供精準在環仿真測試驗證系統……位於寧波市鎮海區的甬江科創區,已成爲寧波打造“全球智造創新之都”的重要平臺。

記者從甬江科創區瞭解到,這片2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集聚13家重大科創平臺,吸引300餘個創業創新團隊落地,逾千名高層次人才落地生根。鎮海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到2027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鎮海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3.7%,助力推動新材料產業規模翻番,數字經濟、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