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你的春日出游计划里,有没有“校园游”?随着众多高校逐渐向公众放开预约参观,每个节假日校园里都分外热闹。有网友怀念起从前的大学校园,操场上、教室里,市民、外校学生来感受氛围、锻炼休闲、“蹭课”旁听都是常态。

但对大学生们来说,众多前来打卡、赏花的观光客带来的不仅是人气和热度,还有一连串的管理问题和争议。有人觉得,安静的校园氛围被打扰了,抱怨“喧闹代替了静谧”“大学不是游乐园”;有人因为预约不上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进校参观遇阻,大学不该‘圈地自萌’”……

一面是公众需求,一面是管理难题。高校大门,怎样“正确打开”?

高校放开后“校园游”火爆

“看着好约,小程序一点进去全是爆满。”“想去武大看樱花,结果点开预约程序一看,轮上我的时候花都要谢了。”随着各大高校重新对外开放,不少市民做足攻略要去一探究竟,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有网红“打卡”地或特色美食的那些。

今年3月,山东大学开放预约后,市民刘女士第一时间进入学校小程序登记,就为了带即将中考的儿子去感受一下名校的氛围。“当时预约太火爆了,有几个校区很快就显示‘预约已满’,看来大家对高校校园开放都很期待!”刘女士说,那次她还遇到了专程从外地赶到济南游览校园的一家人,不仅是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建筑大学也是济南高校游的热门之选。

对大学校园重新对公众开放的期待,从去年起就有了端倪,甚至催生了一条“校园带进”产业链——有媒体报道,打着研学旗号的“参观团”近几年一直活跃在清华、北大校园附近,每人收费300元至500元不等,有网友直呼进入校园的成本甚至比去北京环球影城还高。在某些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不少卖家的介绍中写着,50元可以“带进校园”。

4月27日下午,记者点开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参观北大”一栏时发现,从27日到5月2日所有的可预约时段均显示“已满”。“预约爆满”也在全国各地上演。记者了解到,江苏、河南等地多所实行预约制对外开放的高校均出现“一名额难求”的现象,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

“高中生到大学校园看看能激发内心对高等学府的向往。”“当年没考上,所以更想进去看看,弥补内心遗憾。”为啥大家对进高校参观有“执念”?网友们各有各的理由。也有人直白地表示,“以前大学校园都是对外开放的,现在又要预约又要登记,心里有落差。”

告别“闭门谢客”“开不开”成讨论热点

“90后”市民严冬冬从小就生活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附近,在他印象中,校园就是对外开放的。“每到暑假,我就会和家人一起去校园里遛弯儿,操场上都是来锻炼的市民,篮球场、足球场也很热闹。”严冬冬说,父母经常在小院里给自己“上课”,说只有考上大学才能享受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配套设施,自己对大学的向往也是那时候产生的。

市民王聪也有类似的感受。“我读中学时经常到附近的大学校园里玩儿。初三那年的夏天,我和同学遇到了拍摄毕业照的大学生,一起壮着胆子借来了人家的学士服,拍下了人生中第一张穿着学士服的照片,至今还存在手机里。”王聪说,大学校园对那时的自己来说非常神圣,总盼着快快长大成为一名大学生。长大后,王聪发现高校对外开放也能解决资源闲置的问题,“以前,每次到山师附近办事或者逛街,我都会把车停在山师校园里的车位上,按小时计费。对于车位紧缺的老城区来说,这些闲置车位能极大方便市民。”

曾经开放的大学校园,因疫情防控“闭门谢客”了三四年时间。有高校带头对公众有条件开放后,“能不能”“该不该”的讨论不绝于耳。“让高校向公众开放,能让更多人走进名校,感受高等教育的魅力,有利于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了解和支持。”一位受访者告诉记者,据他观察,高校对周边文化氛围的带动是非常显著的,如果校园“闭门办学”,相应社会效益就会逐渐消失。

近日,某社交平台发布投票,针对“你觉得高校应不应该对外开放”征集意见,结果显示共计3.9万人参与投票,选择“应该开放”的有1.5万票,选择“适度开放,不要影响教学秩序”的有1.8万票。相关话题下,大部分网友倾向于表达支持态度,有网友认为“不仅是高校,大部分单位场所都应该开放,让公共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热度背后有隐忧游览乱象不可回避

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社会车辆涌入造成校园道路堵塞、社会人员随意进入学生宿舍给学生生活造成不良影响……随着各大高校对外开放风潮的逐渐扩散,一片赞扬声的“打卡”热潮之下,校内师生所遇到的问题也被暴露出来,不少大学生直言“连吃饭、看书的位置都没有了”。

刘同学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关于高校是否应该对外开放一事上,他投了“反对票”。

“学校里大部分学生出行都是走路或骑电动车,有和车辆相碰撞的概率,也发生过类似事件。对外开放的话入校车辆增多,安全隐患更大,而且还不好追责。”他告诉记者,除了安全上的担忧,实际生活中的困扰更让他感到不适。“现在入校的人多了,吃饭排队时间也更长了,感觉自己的休息时间被压缩了。”刘同学认为,大学校园即使选择向公众开放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

有人认为,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而非旅游景点,向公众开放确实会带来一些挑战和风险,例如影响校园的正常秩序、增加校园安全管理压力,造成校园设施损坏等。“我是武汉大学毕业的,以前每年3月的赏樱季,校园里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我们上课的路都会被堵住。那个时候同学们就觉得,校园无条件向公众开放,可能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一位网友发言表示,曾有一些报道曝光清华校园开放时女生寝室被人闯入、北大参观者随地大小便等,这不但给学生人身安全带来隐患,也是对校园环境的破坏。

日前,济南日报记者发出了一份关于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对外开放的调查问卷,受访者中71.43%支持大学校园对公众开放。环境卫生难以保持、治安管理难以保障、教学秩序易被破坏等,是大家认为校园开放可能会带来的问题。

满足公众、学生两重需求

考验高校管理智慧

高校对外开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已经引起了重视。

在山大最新发布的《山大校园参观指南》中,山大明确了七条约定:提前预约,实名访问;遵守秩序,保持安静;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爱护公物,爱惜校园的花花草草;保持清洁,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卫生;谢绝携带宠物入内,不要在校内放生、遛狗、捕捞、打捞、垂钓;不操控无人机进入校园,不在校园内操控无人机,不在校园内玩风筝……

在校大学生姚慧颖告诉记者,她并不介意校园内出现校外人员。“我也经常去别的学校看望朋友,或者听说哪个大学有什么活动、公开讲座,或是新开了一家校内甜品店,也会想去‘探一探’。将心比心,带着好奇和憧憬去参观却被拒之门外也挺难过的。”不过,她也表示,完全敞开校门随意进出也不可取,“我觉得学校采取多种预约、核验身份的方式,可以既满足公众需求又保证我们大学生的正常生活秩序。”

今年1月2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表示,大学校园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表示,高校担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高校开放参观也是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高校不应该把社会参观视为负担,而是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可以采取增加开放日、增设管理人员等方式尽可能满足公众需求,促进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你认为高校开放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0.48%受访者认为应该采用访客登记制度,62.86%受访者认为应该限定开放时间,49.52%受访者认为应该限制每日来访人数。

我还没进高校参观过,但是我希望未来有这个机会,尤其是去一些名校,主要也是想弥补一下当初没能考进去的遗憾。我觉得之所以很多人想进高校看看,一方面是好奇,一方面也是想感受一下里面的学术氛围。对于高校开放中遇到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要注意,可以选择控制开放时间或半开放来缓解。

受访者崔女士

我工作单位附近就有不少高校,我以前也会进去锻炼身体或者去图书馆看看书。我是比较支持高校开放的,能让周边市民也能享受到高校的部分资源。对于目前的一些困扰,我认为还是要靠高校加强管理,比如控制人流量或者限制开放区域,或者采用身份登记或预约制,而不是让人随意进出。

受访者孙先生

我本身也是高校退休的,平常也会到各个高校访问老友。我觉得大部分高校访客都是家长带孩子,主要是为了感受一下高校的学术氛围,给孩子树立目标。我觉得高校可以开放,但是要注意开放的限度,不要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比如可以限定在节假日开放,采用线上预约模式限制访客数量。

受访者杜女士

观点大学校园要开得其“法”

中工网

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开放一直是热门话题。前不久,复旦大学宣布社会公众可持身份证或“随申码”入校并开放食堂。4月17日,其保卫处发布校园参观文明公约,涵盖核验进校、交通规则、爱护公物、食堂就餐等内容,对校外人士提出了一系列行为要求。该公约最后提到:对违反公约或有其他影响校园安全文明行为的人,学校有权予以制止或劝离。这一文明公约,既响应了大学开放的社会呼声,也堵住了部分校外人士在校园里肆意而为的管理漏洞,不失为平衡公共利益与师生诉求的积极尝试。

不可否认,自从越来越多的高校敞开大门向社会公众开放,伴随而生的某些问题确实给在校师生带来了不少困扰和麻烦。有学生反映,因为游客太多导致排不上队,来不及吃饭就要去赶下午的课。前段时间,武汉大学校园内,一名学生因游客在拥堵路段疯狂鸣笛与之发生冲突。除此之外,拍照喧哗、攀折树枝、践踏草坪等现象都在校园内时有发生。只有预防、化解类似问题,才能有效避免校园开放给师生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造成的影响,才能引导在校师生认同开放政策,进而实现校园内外共赢。

校园开放不能任意,必须开得其“法”。此次复旦大学出台文明公约,对校外人士提出“不进入教学科研办公场所及学生宿舍”“爱护校园公物,不污损、毁坏校内雕塑、人像等设施”等要求,可以说是为打开校门立规矩。而允许校方对不文明来访者下达逐客令,更是使师生们在校园开放这件事上有了更强的安全感。希望不论是校园管理者、在校师生还是社会大众,都继续拓展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平衡各方诉求,让校园开放既彰显民生善意,又体现科学管理。

问题来了,解决就好

红网

开放有弊端吗?当然有,甚至说比之前更多。在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一些不法之徒也会紧跟时代步伐,安全成了亟需解决问题。我们受到的教育让我们更大程度的选择良善,立足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生是缺乏社会经验的“弱势群体”。这就倒逼大学为自己的学子不断完善安全保护系统,制定合理的对外措施,并且不断调整社会与学校接触的状态。一所好大学应该成为学生们步入社会最大的底气。

开放的大学和不开放的大学生,究竟是谁出了问题?在大学这个通往社会的跳板上,我们是不是被保护太久了,以学生身份享受的优待多了,才让我们刻意回避该做的社会习题,乐意窒息在大学温暖的怀抱里?既然选择了开放,那大学有没有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社会与学校交流的体系,提供切实可靠的安保措施,真正做到让学生安心?

原本开放的大学因为一场疫情紧闭校门,当时引发了多少人的不满?而如今重新开放,又引发了多少人的担忧?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才是考验一所大学和一个大学生的关键。

回复

网友@Fiyero:好的大学,没有围墙。

网友@雅布依西西里:游览大学校园更要注意个人素质。

网友@青树:以前每年春天周边的大妈们都会提着袋子来绿化带挖野菜……

网友@老迷糊婶:疫情前都是开放的,也没见有什么问题,怎么现在就“娇贵”起来了?

视界

让高校大门真正打开

无论是小时候到附近高校游玩、就餐,还是读大学时常在校园里偶遇附近的居民,又或是工作后常在校园里缴费停车……在我的记忆中,大学校园是没有“门”的。

疫情防控期间,装上“门”是为了避免人员密集的校园中出现群体性感染,维护一方安宁,但这几年的闭门谢客似乎成了一种常态,甚至改变了过去几十年来对公众开放的传统。

客观来看,现在大学校园不再像从前一样100%对公众开放也有一定的道理。互联网、短视频时代,一面开满了蔷薇花的墙也可能成为网红“打卡”点,某一位网红的短视频就能在原本平静的校园掀起波澜。高校毕竟不是公园,随时可能失控的校园秩序,不仅会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也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事故。

不论是公众的参观需求还是学生的安全考量,都不容忽视,这也考验着高校的管理水平。预约制、扫脸制、校友卡等方式逐渐解决了进多少、怎么进的问题,但如何维护好校园秩序,需要校方和公众共同努力。

日前,媒体曝光了部分公众参观高校时的不雅行为,这也是让不少大学生反感校园开放的原因之一。作为“游客”,我们只有管好自己,才能让这扇“门”长久地、真正地打开。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曹雅欣实习生张美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