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濟南日報

你的春日出遊計劃裏,有沒有“校園遊”?隨着衆多高校逐漸向公衆放開預約參觀,每個節假日校園裏都分外熱鬧。有網友懷念起從前的大學校園,操場上、教室裏,市民、外校學生來感受氛圍、鍛鍊休閒、“蹭課”旁聽都是常態。

但對大學生們來說,衆多前來打卡、賞花的觀光客帶來的不僅是人氣和熱度,還有一連串的管理問題和爭議。有人覺得,安靜的校園氛圍被打擾了,抱怨“喧鬧代替了靜謐”“大學不是遊樂園”;有人因爲預約不上在社交媒體上吐槽“進校參觀遇阻,大學不該‘圈地自萌’”……

一面是公衆需求,一面是管理難題。高校大門,怎樣“正確打開”?

高校放開後“校園遊”火爆

“看着好約,小程序一點進去全是爆滿。”“想去武大看櫻花,結果點開預約程序一看,輪上我的時候花都要謝了。”隨着各大高校重新對外開放,不少市民做足攻略要去一探究竟,尤其是“雙一流”高校、有網紅“打卡”地或特色美食的那些。

今年3月,山東大學開放預約後,市民劉女士第一時間進入學校小程序登記,就爲了帶即將中考的兒子去感受一下名校的氛圍。“當時預約太火爆了,有幾個校區很快就顯示‘預約已滿’,看來大家對高校校園開放都很期待!”劉女士說,那次她還遇到了專程從外地趕到濟南遊覽校園的一家人,不僅是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建築大學也是濟南高校遊的熱門之選。

對大學校園重新對公衆開放的期待,從去年起就有了端倪,甚至催生了一條“校園帶進”產業鏈——有媒體報道,打着研學旗號的“參觀團”近幾年一直活躍在清華、北大校園附近,每人收費300元至500元不等,有網友直呼進入校園的成本甚至比去北京環球影城還高。在某些二手交易平臺上,有不少賣家的介紹中寫着,50元可以“帶進校園”。

4月27日下午,記者點開北京大學微信公衆號“參觀北大”一欄時發現,從27日到5月2日所有的可預約時段均顯示“已滿”。“預約爆滿”也在全國各地上演。記者瞭解到,江蘇、河南等地多所實行預約制對外開放的高校均出現“一名額難求”的現象,尤其是在節假日期間。

“高中生到大學校園看看能激發內心對高等學府的嚮往。”“當年沒考上,所以更想進去看看,彌補內心遺憾。”爲啥大家對進高校參觀有“執念”?網友們各有各的理由。也有人直白地表示,“以前大學校園都是對外開放的,現在又要預約又要登記,心裏有落差。”

告別“閉門謝客”“開不開”成討論熱點

“90後”市民嚴冬冬從小就生活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附近,在他印象中,校園就是對外開放的。“每到暑假,我就會和家人一起去校園裏遛彎兒,操場上都是來鍛鍊的市民,籃球場、足球場也很熱鬧。”嚴冬冬說,父母經常在小院裏給自己“上課”,說只有考上大學才能享受這麼好的學習環境和配套設施,自己對大學的嚮往也是那時候產生的。

市民王聰也有類似的感受。“我讀中學時經常到附近的大學校園裏玩兒。初三那年的夏天,我和同學遇到了拍攝畢業照的大學生,一起壯着膽子借來了人家的學士服,拍下了人生中第一張穿着學士服的照片,至今還存在手機裏。”王聰說,大學校園對那時的自己來說非常神聖,總盼着快快長大成爲一名大學生。長大後,王聰發現高校對外開放也能解決資源閒置的問題,“以前,每次到山師附近辦事或者逛街,我都會把車停在山師校園裏的車位上,按小時計費。對於車位緊缺的老城區來說,這些閒置車位能極大方便市民。”

曾經開放的大學校園,因疫情防控“閉門謝客”了三四年時間。有高校帶頭對公衆有條件開放後,“能不能”“該不該”的討論不絕於耳。“讓高校向公衆開放,能讓更多人走進名校,感受高等教育的魅力,有利於提高社會對高等教育的瞭解和支持。”一位受訪者告訴記者,據他觀察,高校對周邊文化氛圍的帶動是非常顯著的,如果校園“閉門辦學”,相應社會效益就會逐漸消失。

近日,某社交平臺發佈投票,針對“你覺得高校應不應該對外開放”徵集意見,結果顯示共計3.9萬人參與投票,選擇“應該開放”的有1.5萬票,選擇“適度開放,不要影響教學秩序”的有1.8萬票。相關話題下,大部分網友傾向於表達支持態度,有網友認爲“不僅是高校,大部分單位場所都應該開放,讓公共資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熱度背後有隱憂遊覽亂象不可迴避

隨地吐痰、大聲喧譁、社會車輛湧入造成校園道路堵塞、社會人員隨意進入學生宿舍給學生生活造成不良影響……隨着各大高校對外開放風潮的逐漸擴散,一片讚揚聲的“打卡”熱潮之下,校內師生所遇到的問題也被暴露出來,不少大學生直言“連喫飯、看書的位置都沒有了”。

劉同學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在關於高校是否應該對外開放一事上,他投了“反對票”。

“學校裏大部分學生出行都是走路或騎電動車,有和車輛相碰撞的概率,也發生過類似事件。對外開放的話入校車輛增多,安全隱患更大,而且還不好追責。”他告訴記者,除了安全上的擔憂,實際生活中的困擾更讓他感到不適。“現在入校的人多了,喫飯排隊時間也更長了,感覺自己的休息時間被壓縮了。”劉同學認爲,大學校園即使選擇向公衆開放也應該有一定的限度。

有人認爲,高校畢竟是教學科研單位,而非旅遊景點,向公衆開放確實會帶來一些挑戰和風險,例如影響校園的正常秩序、增加校園安全管理壓力,造成校園設施損壞等。“我是武漢大學畢業的,以前每年3月的賞櫻季,校園裏被遊客圍得水泄不通,我們上課的路都會被堵住。那個時候同學們就覺得,校園無條件向公衆開放,可能會造成一些安全隱患。”一位網友發言表示,曾有一些報道曝光清華校園開放時女生寢室被人闖入、北大參觀者隨地大小便等,這不但給學生人身安全帶來隱患,也是對校園環境的破壞。

日前,濟南日報記者發出了一份關於大學校園是否應該對外開放的調查問卷,受訪者中71.43%支持大學校園對公衆開放。環境衛生難以保持、治安管理難以保障、教學秩序易被破壞等,是大家認爲校園開放可能會帶來的問題。

滿足公衆、學生兩重需求

考驗高校管理智慧

高校對外開放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已經引起了重視。

在山大最新發布的《山大校園參觀指南》中,山大明確了七條約定:提前預約,實名訪問;遵守秩序,保持安靜;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愛護公物,愛惜校園的花花草草;保持清潔,自覺維護校園環境衛生;謝絕攜帶寵物入內,不要在校內放生、遛狗、捕撈、打撈、垂釣;不操控無人機進入校園,不在校園內操控無人機,不在校園內玩風箏……

在校大學生姚慧穎告訴記者,她並不介意校園內出現校外人員。“我也經常去別的學校看望朋友,或者聽說哪個大學有什麼活動、公開講座,或是新開了一家校內甜品店,也會想去‘探一探’。將心比心,帶着好奇和憧憬去參觀卻被拒之門外也挺難過的。”不過,她也表示,完全敞開校門隨意進出也不可取,“我覺得學校採取多種預約、覈驗身份的方式,可以既滿足公衆需求又保證我們大學生的正常生活秩序。”

今年1月2日,教育部網站發佈《關於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4329號(教育事業類428號)提案答覆的函》表示,大學校園向社會公衆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於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表示,高校擔負着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基本功能,高校開放參觀也是進行社會服務的重要體現,“高校不應該把社會參觀視爲負擔,而是應該積極採取措施,可以採取增加開放日、增設管理人員等方式儘可能滿足公衆需求,促進高校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你認爲高校開放可以採取哪些措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70.48%受訪者認爲應該採用訪客登記制度,62.86%受訪者認爲應該限定開放時間,49.52%受訪者認爲應該限制每日來訪人數。

我還沒進高校參觀過,但是我希望未來有這個機會,尤其是去一些名校,主要也是想彌補一下當初沒能考進去的遺憾。我覺得之所以很多人想進高校看看,一方面是好奇,一方面也是想感受一下里面的學術氛圍。對於高校開放中遇到的問題我覺得還是要注意,可以選擇控制開放時間或半開放來緩解。

受訪者崔女士

我工作單位附近就有不少高校,我以前也會進去鍛鍊身體或者去圖書館看看書。我是比較支持高校開放的,能讓周邊市民也能享受到高校的部分資源。對於目前的一些困擾,我認爲還是要靠高校加強管理,比如控制人流量或者限制開放區域,或者採用身份登記或預約制,而不是讓人隨意進出。

受訪者孫先生

我本身也是高校退休的,平常也會到各個高校訪問老友。我覺得大部分高校訪客都是家長帶孩子,主要是爲了感受一下高校的學術氛圍,給孩子樹立目標。我覺得高校可以開放,但是要注意開放的限度,不要影響到正常的教學秩序。比如可以限定在節假日開放,採用線上預約模式限制訪客數量。

受訪者杜女士

觀點大學校園要開得其“法”

中工網

一段時間以來,高校開放一直是熱門話題。前不久,復旦大學宣佈社會公衆可持身份證或“隨申碼”入校並開放食堂。4月17日,其保衛處發佈校園參觀文明公約,涵蓋覈驗進校、交通規則、愛護公物、食堂就餐等內容,對校外人士提出了一系列行爲要求。該公約最後提到:對違反公約或有其他影響校園安全文明行爲的人,學校有權予以制止或勸離。這一文明公約,既響應了大學開放的社會呼聲,也堵住了部分校外人士在校園裏肆意而爲的管理漏洞,不失爲平衡公共利益與師生訴求的積極嘗試。

不可否認,自從越來越多的高校敞開大門向社會公衆開放,伴隨而生的某些問題確實給在校師生帶來了不少困擾和麻煩。有學生反映,因爲遊客太多導致排不上隊,來不及喫飯就要去趕下午的課。前段時間,武漢大學校園內,一名學生因遊客在擁堵路段瘋狂鳴笛與之發生衝突。除此之外,拍照喧譁、攀折樹枝、踐踏草坪等現象都在校園內時有發生。只有預防、化解類似問題,纔能有效避免校園開放給師生正常教學和生活秩序造成的影響,才能引導在校師生認同開放政策,進而實現校園內外共贏。

校園開放不能任意,必須開得其“法”。此次復旦大學出臺文明公約,對校外人士提出“不進入教學科研辦公場所及學生宿舍”“愛護校園公物,不污損、毀壞校內雕塑、人像等設施”等要求,可以說是爲打開校門立規矩。而允許校方對不文明來訪者下達逐客令,更是使師生們在校園開放這件事上有了更強的安全感。希望不論是校園管理者、在校師生還是社會大衆,都繼續拓展思路、創新方式方法、平衡各方訴求,讓校園開放既彰顯民生善意,又體現科學管理。

問題來了,解決就好

紅網

開放有弊端嗎?當然有,甚至說比之前更多。在一個科技發展的時代,一些不法之徒也會緊跟時代步伐,安全成了亟需解決問題。我們受到的教育讓我們更大程度的選擇良善,立足道德,在某種意義上,大學生是缺乏社會經驗的“弱勢羣體”。這就倒逼大學爲自己的學子不斷完善安全保護系統,制定合理的對外措施,並且不斷調整社會與學校接觸的狀態。一所好大學應該成爲學生們步入社會最大的底氣。

開放的大學和不開放的大學生,究竟是誰出了問題?在大學這個通往社會的跳板上,我們是不是被保護太久了,以學生身份享受的優待多了,才讓我們刻意迴避該做的社會習題,樂意窒息在大學溫暖的懷抱裏?既然選擇了開放,那大學有沒有做好準備,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完善社會與學校交流的體系,提供切實可靠的安保措施,真正做到讓學生安心?

原本開放的大學因爲一場疫情緊閉校門,當時引發了多少人的不滿?而如今重新開放,又引發了多少人的擔憂?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問題,如何去解決問題,纔是考驗一所大學和一個大學生的關鍵。

回覆

網友@Fiyero:好的大學,沒有圍牆。

網友@雅布依西西里:遊覽大學校園更要注意個人素質。

網友@青樹:以前每年春天周邊的大媽們都會提着袋子來綠化帶挖野菜……

網友@老迷糊嬸:疫情前都是開放的,也沒見有什麼問題,怎麼現在就“嬌貴”起來了?

視界

讓高校大門真正打開

無論是小時候到附近高校遊玩、就餐,還是讀大學時常在校園裏偶遇附近的居民,又或是工作後常在校園裏繳費停車……在我的記憶中,大學校園是沒有“門”的。

疫情防控期間,裝上“門”是爲了避免人員密集的校園中出現羣體性感染,維護一方安寧,但這幾年的閉門謝客似乎成了一種常態,甚至改變了過去幾十年來對公衆開放的傳統。

客觀來看,現在大學校園不再像從前一樣100%對公衆開放也有一定的道理。互聯網、短視頻時代,一面開滿了薔薇花的牆也可能成爲網紅“打卡”點,某一位網紅的短視頻就能在原本平靜的校園掀起波瀾。高校畢竟不是公園,隨時可能失控的校園秩序,不僅會干擾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甚至也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事故。

不論是公衆的參觀需求還是學生的安全考量,都不容忽視,這也考驗着高校的管理水平。預約制、掃臉制、校友卡等方式逐漸解決了進多少、怎麼進的問題,但如何維護好校園秩序,需要校方和公衆共同努力。

日前,媒體曝光了部分公衆參觀高校時的不雅行爲,這也是讓不少大學生反感校園開放的原因之一。作爲“遊客”,我們只有管好自己,才能讓這扇“門”長久地、真正地打開。

觀看本期街採精彩視頻,請掃描二維碼。

本版稿件採寫/本報記者曹雅欣實習生張美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