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晚報

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小米汽車超級工廠,一排排閃着銀色“北京小米”標識的新能源汽車整裝待發。沿着六環路一路向北,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內,小米汽車的一抹海灣藍,成爲全場最閃耀的顏色之一。

就在北京車展火爆開幕前一週,一季度北京經濟數據也新鮮出爐。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萬億元,同比增長6%,增速比去年全年高出0.8個百分點。

面對這份“成績單”,很多市民好奇:是什麼撐起了6%的增長?

先看看工業。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這個速度和前兩年相比,發生了明顯變化,比去年全年大幅提高了7.1個百分點,即使與今年前兩月相比,也提高了1.1個百分點。

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貢獻“大戶”,增加值增速達到12%,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成。再往下細分,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長2.6倍,理想汽車和小米汽車合計貢獻百億元工業產值。

“造車3年來,我感覺造車真難。”從手機行業“跨界”到汽車領域的雷軍曾發此感慨。事實上,無論是對一家企業還是一座城市,培育新動能絕非易事。北京工業回升向好的內生動力不是一蹴而就,是多年耕耘的結果。

就拿研發創新來說,首都的優勢讓北京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但想讓資源轉化爲驅動力,需要持續的投入。2019年以來,北京的研發投入強度一直保持在6%以上,像汽車製造業、電子製造業、軟件業和醫藥研發服務業企業研發費用支出的增長都比較快,這是向“新”提“質”的底氣。

戰略性新興產業厚積而薄發,後續會爲北京工業增長燃動更強引擎。

北京的優勢產業數字經濟,依然是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保障。一季度,在北京經濟總量中佔比4成以上的數字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8.7%,其中核心產業增長12.2%。對廣大市民而言,數字經濟就在我們身邊。打一輛無人駕駛車,請人工智能大模型來幫忙定製旅行路線……

拉動增長的另一端,是進出口創歷史同期新高。亮眼數據的背後,是北京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爲新產業積蓄新優勢。

再看消費。一季度全市市場總消費額同比增長5.8%,比去年同期提高3個百分點。尤其是服務性消費額增長12%,城市的煙火氣裏是市民對生活的熱情。

隨着經濟持續改善,企業盈利狀況實現“V”字形反轉。北京服務業企業利潤在去年四季度反轉了前三季度同比下降15%的運行態勢,全年同比增長5%,今年1至2月增長19%;工業企業利潤2023年全年下降12.9%,但今年一季度增長27%,這就爲宏觀經濟改善奠定了紮實的微觀基礎。

一季度開局良好,提振了發展信心,也爲實現全年目標打下較好基礎。但我們也要看到,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嚴峻、多變,國內正處於結構轉型發展關鍵階段,北京自身在恢復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結構性差異,存在不平衡性。傳統領域能否“迭代”?新興業態能否“搶灘”?未來產業能否“佔先”?這些待解的難題都需要進一步釋放政策效能,以經濟內生動力的提升來鞏固回升向好的基礎。本報記者 陳雪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