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通日報

海門悅來鎮探路新型合作農場“管理外包”模式——

交給“專業團隊” 糧豐產田增收

近日,記者走進海門區悅來鎮永平村新型合作農場,只見一株株顆粒飽滿的麥穗正由嫩綠轉爲青黃,豐收之景近在眼前。“小麥長得好是因爲我們交給了專業團隊打理。”永平村黨總支書記孫運勇說。

孫運勇口中所指的“專業團隊”是具備農業生產技術的美邦網絡科技南通有限公司的技術團隊。去年5月,永平村新型合作農場與美邦公司簽訂了一份固定收益社會化服務協議。根據協議,美邦公司負責永平村新型合作農場1200畝高標準農田的生產經營管理,確保每年在支付農戶700元/畝土地租金及各項成本後,農場能獲得300元/畝的淨利潤。若淨利不足300元/畝,由美邦公司補足;淨利超過300元/畝的部分,歸美邦公司所有。“協議生效後,美邦公司派兩名技術人員固定駐紮在農場,負責日常的田間培管,到了農忙時節會增派技術人員一起來幫忙,我們村集體只要負責日常監督就行了。”孫運勇補充道。去年,永平村新型合作農場的水稻畝產第一次超過海門全區水稻平均畝產,達到了1350斤,比全區平均畝產多出186斤。固定收益社會化服務協議猶如一場“及時雨”送到了永平村。

孫運勇告訴記者,永平村原本是傳統農業村,家家戶戶小面積種植蔬菜、糧油,提籃小賣難成氣候。後來,越來越多的村民進城務工,他們或把土地流轉給大包戶,收取少量且不穩定的租金,或直接撂荒土地,任其長滿雜草。

同樣的尷尬處境,悅來鎮其他村也同樣存在。直至2011年,全省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拉開帷幕,爲悅來鎮破解“誰種地”難題創造了機會。2016年,悅來鎮開始探索“先流轉後建設,先整治後配套”實施經驗,並鼓勵村集體在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基礎上成立新型合作農場,讓村民以土地入股,獲取穩定收益。截至目前,悅來鎮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9.66萬畝,成立新型合作農場26家。

村民的土地一下子集中到了村集體的手中,並非專業出身的村幹部們只好硬着頭皮學種植、學管理、學銷售。“哪個種子好,怎麼育苗,何時打農藥……那時有太多的問題縈繞在我們心頭,我們在處理村中各項事務之餘,還要加班加點學習農業生產技能,既疲憊又狼狽,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新型合作農場的糧食生產效益都不怎麼理想。”孫運勇回憶道。儘管孫運勇等一批敢想敢幹的村書記,也尋找了一些提高新型合作農場糧食生產效益的辦法,但大多缺乏典型性,很難在全鎮複製推廣。

轉機出現在2022年,保民村給鎮上送去了一份夏糧生產報告,報告裏出現了兩組對比數據,一組來自農業技術企業,另一組來自普通種植戶。原來,該村將新型合作農場的土地分別劃撥給了兩家經營主體來打理,從數據結果看,農業技術企業的小麥畝均產量明顯高於普通種植戶。

受此啓發,悅來鎮果斷安排保民村和接壤的永平村開展試點,讓兩村都聘請農業技術企業參與新型合作農場的秋糧生產。在兩村又一季水稻豐產後,固定收益社會化服務協議應運而生。

目前,在悅來鎮,像美邦公司這樣提供農業技術服務的企業已有七家,有20家新型合作農場與這些企業簽訂了協議,總經營面積約1.5萬畝,糧食全年平均畝產較往年增長超過20%。

本報記者 黃天玲

本報通訊員 俞蘇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