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95后科研工作者 堵玉林

我在微观世界,追寻“星辰大海”

工作中的堵玉林

4月30日,堵玉林如往常一样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天黑。结束工作后她踏上了回湖南老家的高铁,陪一陪4岁的儿子。不过,堵玉林随身携带了笔记本电脑,她的科研工作依然要进行,“一大堆实验数据,我得在假期里处理完。”

29岁的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杭州医学所”)博士后堵玉林,留一袭乌黑的披肩长发,戴一副轻巧的细框眼镜,长相甜美,和人们印象中理工科博士后的形象有些不同。

“通俗来讲,我的工作就是研究T细胞,希望能够为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一些帮助。”堵玉林向记者解释她的研究课题。在她看来,微观世界里同样可以追寻“星辰大海”。

就算失败,也有收获

堵玉林从博士研究生阶段就开始接触T细胞相关的研究课题。

“人体的T细胞是对抗肿瘤的重要武器。如何更有效激活T细胞,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借助精密的科学仪器,堵玉林不仅可以看见微米尺度的T细胞,还可以通过分子水平的精确调控,探究T细胞的工作机制,推动未来生物医药的产业升级。

2023年,堵玉林从湖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杭州钱塘(新)区中国医药港内的中科院杭州医学所开展博士后科研,继续探索研究T细胞。

堵玉林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实验一环扣着一环,有时是顾不上时间的。”堵玉林说,大多数时候实验都是失败的,需要不断总结和反复尝试。

失败的滋味早已熟悉。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堵玉林围绕着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她逐渐厘清了影响实验结果的所有因素。

“当实验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时,我们就会回过头来从实验设计、操作和试剂等各个方面查找原因,有时会找到失败的原因,即便找不到,也会有意外收获。”

一平方米的梦想舞台

来杭州工作的半年时间里,堵玉林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寓和实验室“两点一线”间往返,只去过一次西湖。

可她的成就感不小。在中科院杭州医学所,堵玉林的研究课题有了新的进展,“医学所生物和医学相交叉的研究环境,能够碰撞出更多火花,可以让我的研究更加深入。”

中科院杭州医学所有非常完整的生物医药研发链条,有像堵玉林一样专注科研攻关的科研工作者,也有推动生物医药新技术转化落地的产业化团队。“生物医药产业的质变离不开生物医药技术的源头创新。”这是堵玉林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

在博士后阶段,堵玉林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争取在专业领域中做出更多被同行认可的科研成果。

“每一篇学术论文的发表都意味着相关科研成果被同行认可。这些科研成果,会推动医药产业化的发展,进而帮助人们对抗疾病。”她说。

在中科院杭州医学所的实验区,堵玉林有一个1平方米左右的专属实验台。实验台上摆满了大小和形状各异的试剂容器和实验装置,这是她编织医学梦想的地方。未来,堵玉林希望能够坚守在科研第一线,为生物学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