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用聲音讓歷史人物“立”起來,從歷史故事中汲取精神養料——

致敬五四 高中生原創廣播劇上線

相比短視頻和Vlog,對如今的05後高中生而言,“廣播劇”稍顯陌生。但是,一次偶遇讓上海市敬業中學又新戲劇社的同學們對它着了迷。這個假期,同學們的原創廣播劇《五四風雲》正式上線,用這種他們眼中“復古”的方式,向105年前的五四運動致敬,也向青春致敬。

敬業中學德育副主任、又新戲劇社負責老師袁凌蓉介紹,學校歷來有評選“敬業好聲音”的傳統。除了歌聲,還有什麼形式能夠展現聲音的魅力?社團活動上,老師爲大家播放了自己兒時熟悉的《刑警803》系列廣播劇,充滿懸疑的劇情和演播者富有表現力的對白,一下“擊中”了少年們的心。今年恰逢五四運動105週年,4月起,從劇本創作、選角、錄音、音效製作……在黃浦區青少年藝術活動中心胡云飛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開始DIY一場“聲音的盛宴”。

一次次查找書本和影視資料,走進歷史現場;一次次請教歷史、語文、政治等相關學科老師,確認每個人物細節,最終,同學們決定將巴黎和會作爲故事起點,近十次修改文稿,並在五四前夕完成兩集廣播劇的製作。第一集講述巴黎和會上,幾位中國外交官捍衛國家尊嚴時緊張嚴肅的談判場景;第二集則描繪無數青年學生爲反對割讓青島而上街遊行的熱血場景,每集近20分鐘。

“1918年,硝煙瀰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塵埃落定,中國,這個東方的古老大國,獲得了一次洗刷沉積半個世紀的屈辱與苦難的契機。1919年1月,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裏,幾位中國人揹負着使命與期待,在這裏聚首……”高一女生單思慧大氣沉穩的旁白,將聽者引入百餘年前波譎雲詭的巴黎和會現場。“我們將故事的時間線壓縮在一天內,讓情節更加緊密。”劇本創作者、高一男生毛樂洋坦言,爲了避免使用大段的旁白,他在劇本中創作了大量的對話。“會議後法國與日本的交流”“梁啓超夜訪顧維鈞”等情節,在歷史上可供查實的史料少之又少。但爲了敘事的推進,也爲了能夠帶來更強烈的戲劇衝突,他自主創編了一些細節,並得到了老師的認可。

如何通過自己的聲音,讓那些歷史書上的人物“立”起來?同學們下了不少功夫。高一男生陳胄宇扮演當年的外交使團成員王正廷。“面對中國外交使團不被重視的情況,他愛國心切,在劇中,有很多帶着憤怒狀態的臺詞。在配音的過程中,我會想象自己就處於當時的情形,來更好地代入角色。”陳胄宇的嗓子比較薄,爲此他會提醒自己把聲音沉下去,在“發怒”時聽起來不至於太尖。

高中生學業繁忙,錄製便利用放學後的時間,在學校演播室完成。由於只有一個話筒,幾十名同學之間的合作,考驗的是彼此的默契。爲了還原五四運動聲勢浩大的場景,同學們決定主演人員靠近話筒,其他人員分別在後面,通過聲音遠距離傳輸營造一種現場的真實音效氛圍,再通過後期的細節調整,去除雜音,校準音量。廣播劇中需要模擬腳步聲、開門聲等各種音效,大家將想象力發揮到極致。“在尋找秒錶配音的時候,有人找到了家裏的555檯鐘,用開關臺鐘面板的聲音來模仿,但發現過於沉悶。之後,我們又找了一個小蓋子,發出了帶有金屬的‘叮’的聲音。”高一男生劉宇軒說。

同學們的熱情和創意,讓老師們欣慰。袁凌蓉告訴記者,大家已經計劃好,今後能爭取每個學期都推出一部廣播劇,圍繞重大歷史事件展開創作,引導如今的年輕人用他們鍾愛的藝術形式,從歷史中汲取精神養料。本報記者 陸梓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