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方日報

“00後”大學生的產業導師:

幫學生把論文寫在車間裏

在車間摸爬滾打十幾年的李東洋,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能成爲“碩導”。

只不過,這個“碩導”不是大學裏的碩士生導師。這些年,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東莞理工學院在國內率先探路建設現代產業學院,開展校企聯合培養人才,並聘請了一批校外產業導師。

作爲東莞市品一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自動化部門負責人,李東洋如今是東莞理工學院先進製造學院(長安)的一位產業導師,負責指導3名研究生和9名本科生。

“真刀真槍”訓練學生實戰能力

今年37歲的李東洋是個不折不扣的“技術控”。十幾年前,李東洋從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後,跟着父親來到東莞。從傳統制造業入門,在先進製造業進階,他從一名學徒一步步成長爲技術骨幹,現在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自動化部門的負責人,有着多年一線項目經驗,牽頭研發多個自動化生產設備。

按照東莞理工學院先進製造學院(長安)的培養模式,學生要在企業開展項目畢業設計、專項實踐,並且畢設題目必須取自生產實踐和科研項目。

於是,李東洋和團隊把一些訂單項目作爲畢設題目,讓學生分組參與。學生們在車間跟完產品設計、生產全流程後,再結合自己的所學和理解,重新畫出產品設計圖,並形成項目報告。

“這個參數爲啥這麼設置?”“這樣做不是更簡單嗎,爲啥要用更復雜的方法?”有學生表示困惑。

李東洋便把工程師和學生的設計圖放到一起,一邊比對、一邊分析。“畢業設計的作品一般不需要真正生產出來,但企業的訂單不僅產出實物,還得滿足客戶的多元需求。”

李東洋深知,“真刀真槍”訓練學生的工程素養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把論文寫在車間裏,是產業導師的職責所在。

引導學生下“笨功夫”打好基礎

這些“00後”的年輕人,讓李東洋想起初出茅廬的自己。

彼時,在“世界工廠”東莞,很多企業仍以初級代工生產爲主,處於產業鏈的末端。李東洋工作的第一家公司,雖然有研發部門,但基本無事可做。

後來,國家、省部署產業“騰籠換鳥”、創新驅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研發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如願找到施展平臺的李東洋,逐漸成長爲一名成熟的技術人才。

李東洋之前只有與工程師交流業務、培訓新員工的經歷,要麼太深奧專業,要麼針對性太強,跟學生不“適配”。於是,他在工作之餘,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基礎,重新梳理實戰中的知識和案例,學生今後無論去哪個製造企業,都能用得上。

他和團隊指導的9名本科生,是東莞理工學院卓越工程師“奮楫計劃班”的學生。李東洋給他們佈置了一個任務:用兩個月時間,把常用的設備標準件及其詳細參數梳理出來。

“這麼多,怎麼整理?”有學生提出疑問。

在解答蒐集的途徑和方法後,李東洋說:“這個任務需要下‘笨功夫’,但能幫助你們熟悉這些標準件,以後工作要用到時能夠快速查找,提高效率。”

“基礎打好了,才能奮楫揚帆。”學生們對這句話印象深刻。

學生有機會參與設備研發

有一天,研究生阿鋒找到李東洋,非常認真地說:“李老師,我想跟你學技術。您能不能把技術傳授給我?”

李東洋看着這張青澀的面孔,點點頭說:“可以!”

其實,他早已注意到這個湛江小夥。在很多深夜,研發部的燈還亮着,就是阿鋒在研究設備。

幾名研究生已在參與自動化設備研發、生產。李東洋所在的企業有來自國內外的訂單,涉及高精密零件加工、模具設計製造等。阿鋒領悟力較強,又很刻苦,參與了一些重要項目,有的產品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地區。

“當‘碩導’感覺怎麼樣?”有同事半開玩笑似的問他。

“感覺‘壓力山大’。”

這些年,先進製造業發展迅猛,科技“含金量”“含新量”越來越高。“學生們以後很多要進入新興產業,我們也得及時更新‘武器庫’,抓緊提升自己,不然就誤人子弟了。”他常跟同事說。

有了危機感的李東洋,這幾年開始擠時間上網課,特別是英語課。“我們的很多產品出口海外,操作頁面是中英文。學好英文,還能及時瞭解國際工程界的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不僅自己學,他還敦促阿鋒他們學。

和“00後”一起待久了,李東洋沒覺得被“整頓”,反而有時被“卷”到,不過他懂得這份熱愛。

看着車間裏年輕的身影,李東洋滿眼都是自己22歲時的影子。

南方日報記者 王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