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秋,风华正茂;十年耕耘,硕果累累。2024年,我们迎来了汉江师范学院“红笔网”创办十周年。十年砥砺奋进,十年笃定前行,描绘出“红笔让你出彩,红笔有你更精彩”的美好画卷。

弹指一挥间,2024年也是我进入学校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当时间拉回到2019年10月21日晚7:00,由学校党委宣传部主办,红笔网名师工作室承办的“红笔名师讲堂第四讲”正式开讲,这一刻我与网评的结缘之路也由此开启。

讲堂上,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程振伟老师以《新时代 新青年 新主张——网络时事评论写作漫谈》为主题,围绕关于评论的边界、评论员需要修炼、评论文章中的“战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毫无保留的讲解与分享。近两小时的讲堂,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因为我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更深知作为一名从事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人员,这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莎士比亚说:“学习的兴趣比聪明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兴趣,你就没有动力去学习。”诚然,我自以为自己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在写作方面也没有天赋。大学时期的我所学的专业是电子商务,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也和文字写作毫无关联。2013年3月我有幸能成为学校的一分子,从事着并不引人注目的后勤工作。然而我始终相信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作为一名有着浓烈求知欲的后勤宣传岗位工作者,在学习兴趣的不断推动下,我陆续主动参加了红笔名师讲堂及学校组织的宣传业务知识等系列培训学习,甚至自费报名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举办的全国教育后勤系统宣传干部培训班。

在红笔名师讲堂,我聆听了荆楚网东湖评论伍佳佳老师主讲的《站在网评风口 遇见更好的自己》《以赛为媒,点亮成长璀璨星光》;聆听了襄阳市财政局马善记老师主讲的《新闻评论写作与新媒体运用》;聆听了资深新闻人、知名时评人冉彪老师主讲的《在接续奋斗中拥抱梦想成就未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五人谈”》,每一次的讲座我都非常珍惜,提前到达会场并选择前排就座,专心听课、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因为我坚信后勤人也需要学习,更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赢得师生认可和满意。

如果说每一次举办的讲座是我遇见网评、初识网评的引路人,那么在学校2023年科学文化节之人文素质系列讲座上,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红笔网”创始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文江副教授主讲的《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网络评论写作》专题讲座却为我开启了网评写作的大门,这扇大门是积极的、开放的、包容的。杨献珍有一句名言:“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那么在这里,我们就撑起了一把伞,这把伞叫做“红笔网友俱乐部”,这是我们聚拢学生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聚拢了学生,更是成就了学生。譬如,“红笔网”骨干许洁同学(系汉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学生)在胡文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作为非新闻专业学生目前已在荆楚网东湖评论发表原创作品10余篇,并开通了个人文集。

而“红笔网”更是成就了我这样一名在后勤工作了11年的后勤老兵,从最初撰写后勤工作新闻通讯作品,到如今开始尝试撰写网络评论作品。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有挑战的,需要我更加主动地学习网络评论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以及培养良好的逻辑辩证思维。基于此,我购买了《时评写作十六讲》《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23卷》等专业书籍,在工作之余阅读学习,撰写学习笔记;荆楚网东湖评论、长江时评、红辣椒评论、天府评论、红笔网等专题评论网站更是我日常关注浏览学习的主阵地,在专业书籍中汲取知识,在专题评论网站中感受网评大咖的写作之道。

初写网评,内心忐忑。犹记得2023年11月26日中午我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这所高校的763名考研学生,收到了46.32万元”的新闻报道,并简单作了100余字的点评。让我没想到的是胡文江老师随后便进行了回复:“可以写短评。”眼前的这5个字,其实我完全可以视而不见,或者不予理会,毕竟今天是周末,我也想好好在家休息放松。但恰恰是这5个字,点燃了我尝试网评写作的火焰,匆匆收拾后便来到距家12公里的学校,打开办公室电脑准备尝试网评写作。阅读新闻报道素材、寻找新闻报道的背景、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在认真思考、用心码字、用情朗读、细心校对后,历时近4小时我的第一篇网评《高校精准实施“暖冬行动”之我见》就这样完成了,随后便发给了胡文江老师,希望能得到他的指导和修改,当然我并没有幻想着首篇网评作品就能发表。直到11月27日的下午,当我收到胡老师发来的《“无声”的困难补助彰显大学之大》,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阅读,并和自己的初稿进行比对,寻找修改稿的亮点、精彩之处,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初稿是多么的肤浅。在胡文江老师的精心修改和积极推荐下,我的第一篇网评作品发表在荆楚网东湖评论地评线栏目。“厚德载物、立德树人,大抵如此。”胡文江老师如是评价。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内心从初写网评时的忐忑,到作品发表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因为我深知正是在胡老师的帮助、指导、鼓励下,我的首篇网评作品才能顺利发表。

再写网评,收获满满。在后勤工作的11年时间里,我始终坚信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不付出一定不会有收获。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推动工作落实落地。在“红笔”精神指引下,在“红笔”网评阵地搭建的平台下,我持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一名新闻通讯写作“小白”,逐渐成长为后勤宣传工作骨干,在学校新闻网、后勤管理处网站、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网站及《教育后勤参考》会刊共计发表新闻通讯稿件150余篇,在荆楚网东湖评论及学校“红笔网”共计发表网评作品10余篇。其中2023年8月撰写的文章《讲好后勤故事,传播后勤声音——我与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共成长》入选“中国教育后勤协会成立十周年”主题征文优秀作品纪念文集。乘着各地举办网评大赛的东风,在2024年1月神农架举办的首届网评大赛中,我积极主动参与,用心用情撰写的《秋收冬酿 醉美农架》网评作品发表在荆楚网东湖评论,并被编辑老师同步推送至学习强国平台。

红笔红,一颗“红心”永向党。红笔红,伴我成长一路行。围绕社会热点、教育热点等话题,在“红笔网”创始人胡文江老师的倾力指导下,我先后撰写《让“压岁钱”回归纯粹更温馨》《以萤火之光照亮全员育人的路标》《以动制“冻”战风雪除冰保畅显担当》《保护消费者权益不能止于“3·15”》《防灾演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守护“星星的孩子”需要更多关爱》《与书香为伴 与时代同行》等网评文章发表在汉江师范学院“网络评论”专题网站。我想这些网评文章的发表,离不开我对网评写作的热情,更离不开“红笔网”平台的支持。正如胡文江老师所说:“红笔网友俱乐部”就是一把伞。这把大伞、红伞聚拢了师生,更成就了师生。

红笔红,一路“长红”,再创佳绩。就在一个月前,服从组织安排,我从后勤管理处借调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红笔网名师工作室日常工作。在近一个月的工作中,从收集整理“红笔网”创办十周年成果展示素材,到“红笔”网站日常维护,内容更新等,我始终心存敬畏,深感责任在肩。新的部门,新的岗位,面对“红笔网”所获荣誉,我倍感压力,当然更多的是动力、是激情。唯有持续加强学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将实践转化为工作成果,才能不负组织,不负自己。

未来已来,“红笔网”可期,下一个十年我们接续奋斗,共同努力,通过撰写网评引导在校学生培养真善美;通过撰写网评宣传学校,持续做好“三全育人,五个思政”工作,为红笔增光,为校庆添彩,携手共同书写汉江师范学院美好灿烂的明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超(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