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楚雄市学桥街社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缝补娘娘暖心又连心

志愿服务队 上门服务

裁裤边、钉纽扣、换拉链……楚雄市学桥街社区的居民遇到缝纫小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找社区里的“缝补娘娘”们帮忙。在“缝补娘娘”的巧手下,一件件旧衣“重获新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便利和温暖。

2021年,学桥街社区通过入户走访、张贴通知等方法收集居民需求清单后,发现许多居民都有缝补衣物的需求,便计划招募一批懂缝纫技术的居民开展义务缝补服务。71岁的张桂珍有着一手裁剪缝纫的好手艺,退休后一直想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干,在看到社区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后,她第一时间到社区报了名。在社区的组织下,仅有两台缝纫机、两把椅子和一把遮阳伞的“缝补娘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了。“有事情做,能为大家解决点问题,哪怕是很小的问题,我都觉得心里很舒坦。”头发花白的张桂珍边踩缝纫机边说。

“志愿服务队刚成立的时候,社区工作人员搬着缝纫机到小区去开展服务。虽然大家累得满头大汗,但知道的群众不多,参加活动的群众也少。”学桥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丽华说,考虑到社区位于城中心,加之志愿者多数是退休老同志,经过多番商议,社区在老旧小区集中区域设立了便民暖心志愿服务点,每周五上午固定开展义务缝补活动。截至目前,“缝补娘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由最开始的3人壮大到14人,累计开展义务缝补志愿服务活动132次,服务居民3300余人次。

除了缝补衣物,“缝补娘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还是社区邻里关系的“润滑剂”,化解误会矛盾“缝起”邻里情。每有行动不便的居民需要缝补衣物时,“缝补娘娘”便会上门为他们服务,缝补衣服、唠唠家常。遇到邻里间出现小摩擦、小矛盾,“缝补娘娘”就化身知心大姐,摸清矛盾的来龙去脉后,根据各自的痛点进行沟通化解,调解了无数起家务事和邻里矛盾。

“过去缝缝补补,缝的是穷日子,今天的缝缝补补,补的是幸福。”居民王阿姨开心地说。

本报记者 谢蕊灿 通讯员 郑晓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