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学生上课走神,是因为老师问得不行?

向明初级中学探索引导“高质量提问”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课堂常态。但是,除了关注答案正确与否,你是否想过,问题质量的高低,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候,课堂沉闷不该只怪学生走神,也有可能是老师的问题根本让人提不起精神。

过去两年,围绕“提问”的话题,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在部分学科开展了一次有意思的探索:教室里除了一名执教老师,另有数名老师对其提问方式、数量和学生的反馈进行统计。让人惊喜的是,两年实践成效明显:对60节课的追踪分析显示,老师提的“批判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比以往增加了约50%。那些一看便知或者靠机械记忆就能答对的无效或低效问题,明显减少了。

校长冯强介绍,这是学校和首都师范大学团队合作开展的一项名为“指向思维优化的学科教学教型”研究,引导老师“高质量提问”成了课题的主要任务之一。

“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记忆层面,学生只有参与高质量的智力工作时,才能提高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能力。”冯强说。

“观察这个装置,小球是否有可能落入下方的每一个区域?”“小球落入某个区域的次数最多,是否代表这个区域的概率最大?”“如果让你为我们班级明年活动的展台设计一个抽奖游戏,你会选用什么方式呢?”在一节初二数学课上,记者看到,教师沈茜正通过一个有趣的抽奖游戏,引发同学们对路径问题的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如果我是游戏的设计者,我知道怎样才能取之有道地‘搞钱’”“哈哈,我知道应该把贵一点的奖品放在哪里,可以欺负‘冤种’”“概率的知识让我知道,消费者不能贪图小便宜。我以前就有一次想试运气,结果花了一百多块压岁钱也没中奖……”

下课几分钟后,几位同事列出图表,揭示沈老师讲课吸引学生的秘密——这节课上,推理性问题占比最高,达55%,其次为创造性问题(20%)和批判性问题(15%),包括“你如何将60元奖品合理分布至底层奖项区”“你认为活动总预算需要多少”“如果要将中奖率控制在35%左右,你该如何放置奖品”等,而记忆性问题占比最低,仅为10%。学生的回答类型也被精准地分为“机械判断是否”“认知记忆性回答”“创造性评价回答”等,一目了然。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老师这一节课提问的密度有点高,要注意把更多的思考空间还给学生。”在肯定课堂成效的同时,数学备课组长唐张勇直率地提出改进意见。他表示,两年来已明显感到,有了这些数据“加持”,自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以往教学中的不足,提醒自己不要随口问出“无效问题”,将更多时间留给同学们开展小组讨论。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个问题在每个人眼中的难度也不同。为了让大家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老师们也有“小心机”——要求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组员承担代表小组总结发言的任务。这样一来,这些同学就不得不打起精神,聆听、记录和消化其他同学的观点。思维的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