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學生上課走神,是因爲老師問得不行?

嚮明初級中學探索引導“高質量提問”

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是課堂常態。但是,除了關注答案正確與否,你是否想過,問題質量的高低,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候,課堂沉悶不該只怪學生走神,也有可能是老師的問題根本讓人提不起精神。

過去兩年,圍繞“提問”的話題,上海市嚮明初級中學在部分學科開展了一次有意思的探索:教室裏除了一名執教老師,另有數名老師對其提問方式、數量和學生的反饋進行統計。讓人驚喜的是,兩年實踐成效明顯:對60節課的追蹤分析顯示,老師提的“批判性問題”和“創造性問題”比以往增加了約50%。那些一看便知或者靠機械記憶就能答對的無效或低效問題,明顯減少了。

校長馮強介紹,這是學校和首都師範大學團隊合作開展的一項名爲“指向思維優化的學科教學教型”研究,引導老師“高質量提問”成了課題的主要任務之一。

“老師提出的問題不能只停留在記憶層面,學生只有參與高質量的智力工作時,才能提高對概念知識的理解,增強自身能力。”馮強說。

“觀察這個裝置,小球是否有可能落入下方的每一個區域?”“小球落入某個區域的次數最多,是否代表這個區域的概率最大?”“如果讓你爲我們班級明年活動的展臺設計一個抽獎遊戲,你會選用什麼方式呢?”在一節初二數學課上,記者看到,教師沈茜正通過一個有趣的抽獎遊戲,引發同學們對路徑問題的思考,課堂氣氛活躍,“如果我是遊戲的設計者,我知道怎樣才能取之有道地‘搞錢’”“哈哈,我知道應該把貴一點的獎品放在哪裏,可以欺負‘冤種’”“概率的知識讓我知道,消費者不能貪圖小便宜。我以前就有一次想試運氣,結果花了一百多塊壓歲錢也沒中獎……”

下課幾分鐘後,幾位同事列出圖表,揭示沈老師講課吸引學生的祕密——這節課上,推理性問題佔比最高,達55%,其次爲創造性問題(20%)和批判性問題(15%),包括“你如何將60元獎品合理分佈至底層獎項區”“你認爲活動總預算需要多少”“如果要將中獎率控制在35%左右,你該如何放置獎品”等,而記憶性問題佔比最低,僅爲10%。學生的回答類型也被精準地分爲“機械判斷是否”“認知記憶性回答”“創造性評價回答”等,一目瞭然。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老師這一節課提問的密度有點高,要注意把更多的思考空間還給學生。”在肯定課堂成效的同時,數學備課組長唐張勇直率地提出改進意見。他表示,兩年來已明顯感到,有了這些數據“加持”,自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以往教學中的不足,提醒自己不要隨口問出“無效問題”,將更多時間留給同學們開展小組討論。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同一個問題在每個人眼中的難度也不同。爲了讓大家的思維都活躍起來,老師們也有“小心機”——要求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組員承擔代表小組總結髮言的任務。這樣一來,這些同學就不得不打起精神,聆聽、記錄和消化其他同學的觀點。思維的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本報記者 陸梓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