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存在時間很短的是一個朝代,以至於後來人會形成一個錯覺,是清朝覆滅的大明朝。其實大明朝是被大順所覆滅的,只不過大順朝的天下氣數太短,李自成皇帝的寶位沒坐幾天,就被清朝替代了。

大順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關鍵是一個人沒有選擇投靠大順,導致了後來大順的滅亡,這個人就是吳三桂。

吳三桂是一個勇將,是名門之後,更是袁崇煥的帶出來的部將。

《吳三桂紀略》記載:孝聞九邊,勇冠三軍。

那麼爲什麼說吳三桂沒有投靠大順,導致大順的失敗呢?這事還得從明朝末期的亂局開始說起。

明朝末年的三方混戰的局面

明朝末年天下的混亂,其中一半的責任在崇禎皇帝身上。在後來的歷史評價中,對崇禎皇帝的褒貶不一,有評價他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因爲王朝已經到了盡頭,他已經無力迴天。也有人評價他是一個昏君,在執政時剛愎自用,不能任用賢人,殺掉了袁崇煥。

《崇禎遺錄》記載:“雞鳴而起,夜分不寐。”

《清史》評價晚明就比較客觀:“重病之人,庸醫亂治,以致身死。”

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比較片面,我們可以從崇禎皇帝的作爲上來進行分析,儘量客觀地對他進行一個評價。從客觀上來說,崇禎皇帝是想做一個好皇帝的,從他除掉魏忠賢,能夠節儉、杜絕鋪張浪費的一方面來說,他並不是絕對的昏君。

但要是說從執政方式上來說,他可以說是促進了明朝的失敗。很多人說明朝失敗於崇禎皇帝的哥哥天啓皇帝,但事實上天啓皇帝在位時除了壓制住了東北後金勢力,還利用魏忠賢彈壓官員與東南地區各個省的大戶,在維持朝堂平衡的同時,還從中獲得了大量的收益。

但崇禎皇帝一上來殺掉了魏忠賢之後,並沒有重新建立起來屬於自己的勢力,在任用兵部尚書上頻繁換將,導致君臣失和,不信任感與日俱增。最後崇禎的失敗,其實是他對誰都難以與之聯盟,使崇禎成爲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導致崇禎的最後失敗。

李自成雖然是多次被明朝將領打敗,但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沒有魏忠賢這樣的助手,他沒法向東南沿海的富戶和官員氏族家中收稅。而爲了籌集軍隊軍餉,只能向平民收稅,平民本來就生活艱苦,一收稅之後生存困難,只能跟隨李自成。

李自成能被多次打敗之後,很快就又興起,是因爲明朝創造了李自成興起的環境。而李自成在成功打下北京城之後,他也面臨選擇,要麼留在京城,要麼退回關中。其實這兩個選擇對於李自成來說都十分有利,只要堅持行動,就能穩定局勢。

李自成要是留在京城,穩定住局勢,阻擋住北方後金的進攻,有了京畿地區作爲前沿,再加上有了關中地區作爲保障,到時候兩路進軍奪取中原,是大勢所趨。但這樣做的要求是,不能在京城地區大肆破壞,要形成穩定的局面。李自成在剛剛進到京城的時候,也很好地維護了京城的穩定,還殺掉了幾個劫掠的軍官。

《清史稿》記載,李自成進入京城曾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

但隨着事情的發展,李自成難以對下屬進行嚴格管束,就只能放任他們對京城進行大肆掠奪。在大肆掠奪之後,李自成其實還有機會,那就是退回關中地區,等待機會。有了京城掠奪來的大量金錢作爲基礎,再加上關中地區優勢的地理位置。

可以說關中是進可攻、退可守,一樣可以在將來進取中原。但可惜的是,李自成在劫掠完北京之後,沒有選擇回到關中地區,最終造成了李自成之後山海關大戰的失敗。

大順關鍵之戰,山海關大戰失敗的3方面原因

從客觀上說,李自成實際上輕視了後金軍隊的能力,他也太高看了自己軍隊的能力。但如果從深層次的意義上來看,在攻破北京城之後,李自成的軍隊已經難以被李自成所控制。

從前後李自成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他前期想要對軍隊進行嚴格的紀律管理,但由於難以控制內部,只能任由軍隊對北京進行劫掠。而他想要退回關中,又很難被下屬所認同。所以,李自成在藉助農民起義起事的時候,沒有對內部進行控制與管理的能力,只是地方上各個勢力的共主。

農民起義隊伍在沒有獲得更多資源的時候,是最有戰鬥力的。戰爭失敗的風險就是死亡所以只能拼命打贏,才能獲得生存的機會。而等到獲得更多的資源之後,軍隊戰爭的決心就沒有了,因爲手中有了錢,就想要保住手中錢,去過安穩日子。

獲得京城之後,軍隊戰爭的積極性其實已經很低了。

大順軍隊山海關大戰失敗的第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軍隊在劫掠之後,已經沒有了的士氣人人貪戀財物,貪生怕死。其二,軍隊想要獲得戰爭的勝利,首先要保障的就是物資的供給,也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大順軍進行戰爭,都是以流竄性戰爭爲基礎,也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在打下城市之後,通過劫掠來進行軍隊補給,城市物資被耗空之後,再攻打下一個城市。而等到北京城被耗空差不多的時候,進行了山海關大戰。

從物資角度來說,北京城的物資很難被大順軍所用,首先是軍隊已經消耗了一部分,其次農民軍的作戰方式並不會在意後勤。再加上大順軍隊在京城中的劫掠,使得大量的具有資源的人要麼被逼死,要麼逃亡,所以沒有了基礎,大順軍很難打贏這一場戰爭。

戚繼光曾經在《出榆關》詩中寫道:“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如果山海關守不住,京城也很難守住。

大順軍失敗的第三點原因,是大順軍從根本上是一支農民起義軍,其內部鬆散的架構,再加上紀律性很差。看起來是很龐大而軍隊,但實際作戰能力其實跟正規軍隊難以抗衡,這也就是明朝軍隊能屢次打敗李自成的原因。

而另一邊的多爾袞帶領的後金,能夠打敗大順是因爲長時間與明朝軍隊作戰,後金軍隊已經形成一種體系,也就是“八旗制度”,內部軍陣,勢力的相互融合已經形成合力,所以後金最後能夠打敗大順。

不過,後金軍隊之所以能夠很快地打敗大順軍隊,還要得益於一個人的幫助,這個人就是吳三桂。

吳三桂的三種選擇,他爲什麼沒有選擇大順和明朝?

吳三桂是明朝末年在北方對抗後金的重要將領,也是名門之後。他在明朝末年,在北方手握重兵,形成了一方勢力。在明朝崇禎皇帝自殺之後,明朝雖然已經衰微,但並不說明明朝沒有機會,明朝在南方還有一個陪都作爲基礎,而明朝皇室還有可以成爲皇帝的人,官僚體系還在起着作用。

而北方的後金勢力,也不一定會有機會。明朝在遼寧設置的城防體系一直在起着作用,吳三桂只要守住了“關寧錦”防線,後金就很難過“關”。而大順是局勢最好的一個,佔據了重要的關中地區,進可攻,退可守。

再加上佔據京畿地區,拿下京畿可以兩路並進奪取中原。就是拿不下京畿地區,有關中地區作爲基礎,可以隨時出擊中原腹地。而大好的局面,最終卻因爲山海關一戰最終葬送。其實山海關最重要的一戰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吳三桂沒有站在大順一邊。

如果吳三桂站在了大順軍一邊,他只要負責守住“關寧錦”防線不崩潰,明朝已經形成衰微之勢,那麼大順軍很快就可以統一天下。而如果吳三桂不選大順,選擇大明,也是可以的,因爲明朝雖然失去了北京,吳三桂堅持在遼寧地區,等待時機,明朝還是能夠積攢勢力打回北京。

當時中原地區實際上還在明朝手中。而吳三桂投靠後金,則要打敗大順和明朝兩個大的勢力,所以吳三桂幫助清朝奪得天下是最難的。但吳三桂偏偏選擇了一個最難統一的勢力進行投靠。

這並不是吳三桂的疏忽,更不是吳三桂一時糊塗,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

吳三桂看似是找到了最弱的清朝,看起來清朝想要統一困難重重,但這恰恰是吳三桂最想要對結果。因爲吳三桂並不在乎誰能坐天下,他在乎的是他能活多久。

吳三桂是袁崇煥的老部下,袁崇煥被崇禎皇帝殺死的時候,吳三桂就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狡兔死,走狗烹”。

《史記·越世家》,記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這是范蠡寫信勸誡文種,趕緊功成身退,結果文種沒聽,但被越王殺掉。也就是說在混亂的時期,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風光無限。而一旦沒有用處,就離死亡不遠了。所以,吳三桂選擇了一個最弱的勢力,也就是後金。

吳三桂打的如意算盤是,只要後金不統一中原,他就是安全的。不過,比較諷刺的是,吳三桂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走狗烹”的命運。

在明朝末年混亂的局勢之下,吳三桂在面對人生的選擇中,選擇了一個對自己的最爲有利的選擇。但他看似聰明行爲,其實最終也沒能使得他逃避“兔死狗烹”的命運。

而吳三桂之所以沒能逃過被殺的命運,還是因爲他做的所謂的聰明的選擇,其實是一種錯誤的選擇。因爲在中原文化中“爲蒼生”者得到擁護,“爲自己”最終被拋棄。

張載《橫渠語錄》: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吳三桂只爲自己的的結局就是被拋棄,然而,這樣的結局,也是他應得的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