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

■本期聚焦·中考作文複習策略③

作文考試考查的是學生書面表達的綜合素養,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構思、選材和寫作,綜合考查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及人生的觀察、體驗和思考。不同於高考作文的思辨和理性,中考作文大多要求寫記敘性文章,要求“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因此,要想寫出優秀的中考記敘文,需要在平時下功夫,做到兩個“迴歸”,即:迴歸生活,學會觀察和積累;迴歸教材,學習寫法,鞏固練習。

迴歸生活:學會觀察和積累

學生要積極觀察和感悟生活,發展聯想和想象,激發創造潛能,培養語言直覺,注意語言積累,提高語言表現力。統編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主題爲“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教師可設置話題,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如父母、師長、同學和校園,讓學生養成迴歸生活、觀察和體驗的習慣,爲寫作奠定基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段的景物描寫歷來爲人稱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觀察細緻。魯迅將百草園中的有趣景物深深地印在腦海裏,通過“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鳴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景物的描寫,讓人如行山陰道中,應接不暇。但這又不同於“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式的意象並置,而是在前面添加了相應的形容詞,有表顏色的詞“碧綠的”“紫紅的”,有寫觸覺的詞“光滑的”,有表視覺的詞“高大的”,有寫聽覺的詞“長吟”“低唱”,等等,動靜結合,還爲小動物賦予了人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作者通過“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將其串聯起來,把重點放在“泥牆根一帶”的“無限趣味”:翻開斷磚遇蜈蚣和斑蝥,拔何首烏藤,摘到覆盆子,描繪出讓人神往的童年趣事。

反觀現在的孩子們,除了校園生活,對外面的世界缺少經歷和體驗,同時觀察得不夠仔細,也就無法積累豐富的詞彙。春天裏各種野菜,比如,柴菌、地藕、馬蘭頭、野蘆筍、野薺菜、香椿、小根蒜隨處可見,筍尖、蓼芽也躥出來了……春水綿柔,春風和煦,伴着這些春日美食,如果能留意觀察,用心感受,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文中,勢必會帶來色香味俱佳的美文。

迴歸教材:學習寫法,鞏固練習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迴歸教材,咀嚼品味教材中的經典篇目,領會其結構與寫法上的精髓,與自身實踐相結合。如學習完《岳陽樓記》後,要學習“由景及情”的寫作手法,側重對結構的仿寫,先對內容、情感和結構進行梳理,幫助學生理清仿寫的路徑。第一步,抓住所寫景物的特徵,如巴陵郡洞庭湖萬頃碧波,描寫陰雨天氣晦暗的情境,選取淫雨、陰風、濁浪等景物,渲染鋪敘,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內心的悽楚,令“遷客騷人”心生“感極而悲”之意。再選取陽光燦爛的畫面,寫出春風和暢、水天一碧的美景,色彩明麗的湖光春色,讓人心生“喜洋洋者矣”的情懷。第二步,由景及情的行文方式及路徑。通過描寫陰雨天氣的惡劣來表達文人遷客的淒涼之情,通過描寫晴朗天氣的美好來表達愉悅之情,以兩個層次的對比來突出自己的胸襟和抱負。第三步,抒發情懷和感悟。文章抒寫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在對結構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學生便可結合自身的觀察、體驗和思考寫出思路清晰、思想情感豐富的文章。

如《故鄉》中對小說環境的營造,作者用荒村、老屋、枯草營造出灰暗的底色,用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等營造出一個明亮的世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景物的選擇與意境營造的關係,進而思考自己文章構思的意境營造。統編教材還設計了很多學習寫作的小練筆,如句式仿寫、內容仿寫或文體改寫等,都是難得的寫作素材,需要我們將之融入日常教學,引導學生加強練習和鞏固。

在此基礎上,在日常的寫作過程中,教師應當與學生站在一起,寫“下水作文”,將寫作的每一步都在學生面前展現出來,包括如何選題、找素材,怎麼開頭、怎麼修改等。在作文的講評過程中,要與學生面談面批,一對一個別輔導,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這樣的寫作訓練可以概括爲教師與學生的“並肩戰鬥”。教師只有提起筆來和學生一起寫作,瞭解學生寫作中的甘苦,明白寫作的困難和瓶頸,才能在關鍵處使力,引導寫作困難的學生順利“通關”,引領寫作教學上升到新高度。

(作者單位分別系新疆師範大學、新疆教育科學研究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