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曾自強 陳草生 劉祖剛

初夏,在遂川縣邊陲小鄉鎮營盤圩,炊煙阡陌綿長,同河流一起繞着農田;雲霧隨着陣陣清風聚散,朦朧間夾雜着鄰里間“喫了嗎”或是“去哪了”的溫馨問候,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營盤圩地處兩省三縣四鄉交界處,爲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從“鄰居”到“親家”的轉變,2020年,攜手本縣戴家埔鄉,湖南省桂東縣漚江鎮、炎陵縣下村鄉共同組建“紅色聯盟”,攜手推進“黨建聯建”、“發展共促”、“文旅共享”、“平安共創”等合作項目,打造“黨建引領、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該鄉依託黨羣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陽光驛站、農家書屋、護鳥站等精神文化陣地,持續探索將優秀邊界文化、鄉村文化、鄉賢文化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以“善治”激發基層治理新動能。

鄉村治理就其本質而言,是關於鄉村文明的治理,是關於鄉村社會的價值觀治理和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心理結構的文化治理。

營盤圩與炎陵縣下村鄉毗臨相依、血脈相連,生產生活方式相近,務工往來和通婚通商頻繁。

2022年8月,該鄉在矛盾糾紛化解大排查中,發現梅竹村羅某與下村鄉長遠村村民黎某因財產分割存在糾紛,迅疾啓動“紅色聯盟”協作機制,單獨勸解、雙方協談,多次往返,歷時一年多,終於在次年7月成功化解。

“親眼見證矛盾被化解,長出了一口氣,辛苦沒有白費。”梅竹村黨支部書記古新明感慨道。

鄉村是中國社會之基礎,鄉村文化是鄉村社會之靈魂。鄉村文化現代轉型中出現的內生權威弱化和治理功能式微的困境,呼喚治理的嵌入,它的時代價值不僅僅在於傳承,更在於賦能。如何讓文化建設與基層治理更融合?

營盤圩鄉持續挖掘培養村(社區)中樂於奉獻,表現突出的達人能人,動員加入服務隊伍,參與文化活動,推動社會善治。

走進桐古村,隨處可見村規民約、通俗易懂的宣傳標語……它們發揮着“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提升村莊魅力,形成崇德向善、睦鄰友好的氛圍。打造的家風家訓長廊、和諧鄰里文化牆等景觀,巧妙將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成爲一道風景線。

“近幾年,我們村無涉訟的事,遇到問題,大家都願坐下來談。”村民伍舜華對此深有感觸。

聞墨聽琴樂,賞月飲茶香。每到夜晚,在村茶文化廣場,這裏就成了“幹羣夜話”陣地。圍爐慢烹清茶,坐賞閒庭皎月,一縷清風,一品香盞,月高夜低,幹羣圍坐,實現民意溝通“零距離”,久而久之,被稱作“民情廣場”。

在傳統農業社會,鄉賢、鄉紳、族長曾是維繫鄉村穩定的三維,而今,“新鄉賢”正在基層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做精做實“新鄉賢+”基層治理文章,擦亮“賢助鄉親”品牌,引領新鄉賢在基層治理方面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同題共答。

“鄉賢廣泛參與、社會協同共治,不僅村容村貌更好了,鄰里之間也比以前更加和諧。”村民羅德平說道。

截止目前,該鄉共吸引到50多名鄉賢人士參與鄉村治理,收集鄉村振興規劃、就業創業、移風易俗、環境整治等意見建議28條,用“鄉情鄉音”,化解羣衆煩心事;以鄉情親情爲紐帶,借勢借力興產業,圍繞高山蔬菜、茶葉、黃桃、竹筍、竹蓀等特色農產品,通過新鄉賢穿針引線,創新文旅融合模式,建成黃桃基地7個、茶葉基地5個、蔬菜基地1個、出菇大棚1個及凍庫、生產生活用房等配套設施。

審籤:鄭少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