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閩北日報

走進星溪書院——

仰止之心 使之向學

星溪書院全景

星溪書院

書院正門

政和縣是朱氏入閩首站和朱子祖居地。公元1118年,也就是宋政和八年的時候,朱子的父親朱松進士及第,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縣尉,他舉家入閩,並在政和創建了星溪書院、雲根書院。

據《政和縣誌》載,星溪書院,“爲宋朱韋齋親建藏修之所,其地位居政和縣城星溪之南正拜山下,俯星溪,背正拜,嵐影波光,畢會於斯。開窗四顧,熊岫蒼翠,若掛檐間,城碟枕山腰一抹樓臺稠密如畫,先生遐時嘗率邑人講學於茲,後人即其處祠而祀之。”後毀於兵。明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邑人訓導吳愚白與提學事周孟中,復建於舊址。清康熙丁亥(1707)內翰張壽峒重修。建隆己亥(1779),知縣曹承祖,教諭傅廷珙,訓導王孫恭重修。後建天光雲影閣。院前有樓屋一棟。清同治五年(1866)知縣魏應芳暨傅爾歡泰會同邑紳魏維茂、倪端、徐希業、羅山、楊芬及魏建士、孫材良等募資創建並重建祠內正廳。清光緒甲午(1894)樓屋火焚。是年,邑紳趙瑞徵、魏乃煊、楊之鈺、趙普、孫萃、文倪、澤周等,以樓軒爽,臨江頗饒風景,復謀之。隨募捐紳富,不足,又酌抽應試文武童份金重建,並由熊山書院院長陳祖慊題其額曰“仰山樓”。

《林雍星溪書院記》說明韋齋先生之所以建書院及後人之祭祀先生緣由如下:

“先生……建書院於星溪之南正拜山下,以供職事之餘,讀書觀理,以養其高大之趣,於以風化邑人子弟,使之向學……建以成仰止之心,以待夫學古有志之士。”

“先生有俊才,下筆語輒驚人,肆力經史,期爲有用,復遊龜山楊氏之門,聞河洛之學,益自折節以趨本,實日用於誠意致知之地,辨義利,察倫理,孝於親,而忠於君。高志大節,確乎不可尚矣。故其子晦翁先生,得道學之傳,承先聖之統,實家庭之訓有以啓之也。……是故望其宇,儼乎若有思;登其堂,僾乎若有見,瞻乎遺像,肅乎若有所儀型,此星溪書院所爲祀韋齋先生也。”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該院改爲星溪學校;1952年,洪水暴漲,院舍蕩然無存。

朱氏祖孫三代與政和結下了深厚的文化情緣。爲了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主動融入大武夷朱子文化研學遊路線,促進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政和縣在七星河畔恢復建設了政和星溪書院。新建位於中國白茶小鎮·石圳灣景區的星溪書院,2017年啓動建設,2020年,書院主體工程全面竣工。

政和星溪書院分爲照壁、泮池、書院牌樓、山門、韋齋祠、明倫堂、仰山樓等主體建築,書院建築羣設計爲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影響之下的對稱形制,表現不偏不倚——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庸,是爲中庸之道;主體建築依山勢而建,逐遞升高,寓意爲中正平和,步步登高。

書院照壁,是目前全市最爲宏偉的照壁,高3米,寬24米。正面爲“星溪書院”四個朱體大字,背面是朱子爲父親撰寫的朱公行狀,全文6000餘字。

登上登雲橋,走過泮池,看到的是書院牌樓,它規模宏偉、壯觀,牌樓高13.36米,寬18.53米,展開寬度22.22米,採用廡殿頂,黏土筒瓦屋面,三層半拱結構,石柱爲礎,大開三門,系六柱七樓八字牌樓,其體量爲世界之最;牌樓通體使用3.3萬塊宋、元、明、清歷代珍稀古磚砌築。磚雕的雕刻面積達99平方米,共計雕刻57種118件圖案、紋飾,鐫刻224字,展現朱子理學與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是世界上使用古磚雕數量最多的牌樓,被譽爲“最美古磚雕牌樓”。

進入門樓照壁正方懸掛的是“天地賓鴻”,是取之朱松作的“將還政和”詩詞中的“歸去來兮歲欲窮,此身天地一賓鴻”。門樓兩旁分別爲:明清時期政和縣疆域全圖、四境圖、城域圖和縣治圖,從中可見當時政和的一些基本概貌。

韋齋祠:韋齋祠爲清代木結構建築,多用穿半式構架,夯土山牆,坐東南向西北,四個懸山屋頂圍合成方形的抱盒式建築,也叫“一顆印”建築。整個建築用料碩大、結構科學、富麗堂皇,是200年前不可多得的官式建築。外觀單層,實爲兩層,山面做夯土牆。理宗堂正門廳堂上方排列五層雲狀形栱。韋齋祠是爲書院的“祭祀”場所,主要是祭祀書院創辦人朱松。

韋齋室:展室從朱氏入閩、任政和縣尉始,分16個板塊展示朱松的事蹟。朱松,字喬年,號韋齋,宋紹聖四年(1097)閏二月二十三日出生,祖籍徽州婺源縣。宋政和八年(1118)朱松上舍登第,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縣尉;遂舉家入閩赴任,迎養父母、胞弟於官舍。因擔心自己性急而貽誤政事,故學古人佩韋戒性之義,將所居尉署側室,取名韋齋,旦夕休寢其間以自警,世人稱韋齋先生。朱松有俊才,下筆語輒驚人,爲官清正廉潔,制治有方,民賴以安,曾作勸邑民消除“溺女”等惡俗。爲開化邑風,他到政和上任不久就創建星溪書院和雲根書院,延師以訓邑人子弟。自此,政和文風始盛,儒士善人彬彬蔚起,故政和有“先賢過化之鄉”之美譽。邑民稱他“既民之父母,又民之師保也。”

敬齋室:陳列的是宋光宗、元順帝、明世宗三位對朱松的追諡,以及宋朝周益公撰寫的朱公松神道碑、韋齋記、韋齋銘、韋齋記後跋、朱松撰寫的“先齋先狀”“渝民戒溺女文”“送程復亨序”等,以及韋齋公年譜。

墨韻軒:陳列的是朱松的詩詞。朱松是著名的理學家,又是詩人。少年時期的朱松就才華出衆,語出驚人,詩文以不事雕飾爲美,講求超然秀髮,有出塵之趣,到處傳誦,直達京師。朱松一生寫過幾百首詩,其中寫政和的詩就有四十多首,最著名有《將還政和》和《題星溪書院》等。政和是朱氏入閩第一站,朱松將百年後的父母安葬在政和,視政和爲自己的家鄉。他的詩寫得悠然自得,表達朱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詩作更深的寓意是希望南宋朝廷早日收復中原,結束烽火連綿的戰亂,讓人們過上穩定的生活。該室還陳列了四副朱子的詩聯(影印),並設有書法桌和文房四寶,供嘉賓和書法愛好者揮毫灑墨。

書香軒:政和是閩北邊陲山區縣,古時交通閉塞,地廣人稀,山谷阻險,民罕十連之聚。然而,就是這個僻居山陬的“下邑”,卻素稱文獻之地,自古就有“先賢過化之鄉”美譽。政和縣自唐鹹通初,許延二在澄源上洋村創辦首座私塾書院——梧桐書院。宋政和八年(1118),朱熹之父朱松蒞任政和縣尉,爲教化邑人子弟,先後創辦星溪書院和雲根書院,開政和書院教育之先河。宋紹興五年(1135)至鹹淳七年(1271)的135多年間,全縣出過8名進士、45名舉人和381名貢生,科名連屬成爲佳話。此後,明、清兩代書院之風大盛,至光緒末,政和境內共有學官、書院、義學、學舍等29所,其中以書院冠名者16所。

韋齋祠居中坐落的是朱松銅像,供後人緬懷祭祀。

明倫堂,是星溪書院講學之所,居中上方是“萬世師表”,懸掛孔子畫像,後方兩旁懸掛的是孔子四配:曾子、孟子、顏回和恩子,整個講堂可容納112人上課。

仰山樓,樓下爲辦公地,可休息品茗,樓上爲芷書閣,目前收集有閩臺方誌、福建省志、八閩通志等地方正書及各類書籍千餘冊。同時,中間設有可召開小型研討會的場所。

朱子像,朱子幼年曾在政和讀書學理,成年後經常回政和祭祖講學,爲此政和又被譽爲“先賢過化之鄉”。朱子身像爲漢白玉材質,通體皎白,如雲之潔,象徵朱子文化與天光同脈,光潔如新。

新建的星溪書院對於延續政和千年歷史、弘揚朱子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於朱子文化教育基地與旅遊景區建設有機結合,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

(溫翠梅 /整理 政和文體旅局/供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