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公元1003年,青年柳永用極具浪漫主義的筆觸,描繪了北宋時期杭州的繁華。

實際上,錢塘並不是自古繁華。歷史上的杭州曾是一個濱海小城,爲由錢塘江攜帶的泥沙沖積形成的適合居住的平原地帶;而更早之前,杭州大部分地帶還處於汪洋大海中。很長一段時間內,因地下水鹹苦,杭州城區的老百姓連日常飲水都困難,飲水需遠汲於西湖,十分不便。

李泌

改變起源於一個人。781年,李泌來到杭州,開六井,引西湖水入城,讓百姓能夠以井爲中心聚集。

江南本多井,但錢塘六井卻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它們歷經唐宋兩代,爲杭州城的千年繁華注入了汩汩活泉。六井是哪六井?又留下了怎樣的啓示?

“杭本近海,地泉鹹苦”,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亂時,杭州城的地下水還沒有淡化,無法供日常飲用。

781年,李泌來到杭州任刺史。說起李泌,這是中國古代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的原型就是他。他7歲就能吟詩作文,有“神童”之稱;在遁入深山、遊歷山水之時,偶以“白衣山人”的身份出謀劃策,幾度深受皇帝器重,前後輔佐了四位皇帝。

到杭州爲官的時候,他已年近60歲,因遭受權臣猜忌被貶地方。不過,對於志不在富貴的李泌來說,無論在哪兒都不會消沉。

看到錢塘百姓飲水困難,李泌想出了一個大膽的創意——引西湖水入城。而那時,西湖名字還是錢塘湖,湖在城外。

但如何讓湖水“流”入城中百姓家是一個難題。李泌的引水工程分爲入水口、地下管道、蓄水井三個部分。有的入水口處還設有水閘,可隨時啓閉,從而調節蓄水量。然後,從這裏出發,一路開鑿暗渠,埋入空心竹管,使入水口與出水井相連,起到類似自來水管道的作用。

與此同時,李泌組織人員,在城內適合百姓聚居的地方挖了六口井。六井雖說是井,卻不從地下取水,而是通過暗渠的竹管與湖水連通,起到蓄水的功能。

六井位於湖東,分別爲西井、方井、金牛池、白龜池、小方井和相國井。六井通水之後,逐水而居的杭州百姓逐漸集中到湖東。

六井當中,“相國井”之稱謂應該是後來者取的。當時,因發生叛亂,唐德宗急召李泌入朝。787年,李泌正式拜相。杭城百姓爲了表示感念,將其中的一口井稱爲“相國井”。

南宋《乾道臨安志》中這樣記載:李泌,字長源,代宗朝爲杭州刺史,引湖水入城,爲六井以利民,爲政有風績。可見百姓對其之愛戴。

相國井遺址,位於杭州解放路和浣紗路交叉口

杭州之所以爲杭州,白居易和蘇軾是不得不提的人物。

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時值杭州大旱成災,農田灌溉和百姓飲用水都遇到困難。治湖與浚井,成了他來到杭州後的“頭等大事”。

六井之水來源於西湖,只有西湖水充沛了,六井之水纔會源源不斷。因此,這兩件事,其實是緊密關聯的系統工程。

當時,距離李泌開六井已有大約40年,因爲缺乏維護、保養,暗渠裏的管道時常出現堵塞,影響了水井的正常使用。在治理西湖時,白居易啓動了六井的疏浚工作,重新暢通了西湖與六井之間的管道。

↑惜別白公羣雕(西湖水域管理處供圖)

白居易在杭州開展的系統水利工程,直到離任前才完成。在他所寫的《錢塘湖石記》中詳細記載了這項工程的始末。對於六井,他說,要經常保養疏通,“則雖大旱,而井水常足”。

相比白居易,蘇軾與六井相伴的時間更爲長久。

1071年,蘇軾任杭州通判。當時,六井又因年久失修出現堵塞。“民求水而不得”,難題何解?蘇軾便協助知州陳襄疏通六井。爲此,他專門寫了一篇《錢塘六井記》,記錄了六井的“前世今生”。由此也可得知,直到北宋年間,六井對於杭州百姓飲水仍然發揮着重要作用。

1089年,蘇軾再次來到杭州任職。此時,西湖因淤塞而乾涸,六井再次被堵塞。和白居易一樣,蘇軾也開展了疏浚西湖和疏通六井的工程。對於這項工程,他勞心勞力。他在向朝廷上奏的《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中就說,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壞,若二十年之後,盡爲葑田,則舉城之人,復飲鹹苦,其勢必自耗散。

六井爲何容易堵塞?是因工程中用來引水的竹管容易腐壞。因此,在這一輪疏浚中,蘇軾將竹管換成了瓦筒,並以石槽圈圍,以求在更長時間內保護好水管。

時間往後,杭州地下水質日漸改善,居民可以就地打井取用地下水。慢慢地,李泌所開六井的“中樞”作用日漸弱化,直至完成使命後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但這場歷經唐宋兩代的治水“接力”,卻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德澤百世。

1508年,楊公堤的建造者楊孟瑛疏浚西湖,曾立一座四賢祠,李泌、白居易、蘇軾都名列其中。

飲水思源,爲民者,百姓不會忘記。六井中,相國井重修後保留在杭州的鬧市區,成爲後人紀念李泌功績的場所。在如今的湖濱二公園內,還有一座引水紀念設施,模擬了當年在此開六井時的情形,也象徵着六井水流源源不絕。而白居易、蘇軾兩位“老市長”之所以千百年來被杭州百姓交口稱譽,也與一個“水”字有莫大的關聯。

李泌六井引水紀念設施

古代“因井爲市”,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井。自唐宋以來,杭州城內還陸續開鑿了許多新井,供百姓日常生活所用。“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一定程度上而言,寫盡錢塘繁華的柳永,其詩詞的生命力同樣來自市井。

寶石山下一弄路邊的一口古井,姚偉新攝

直到今日,杭州還有許多以井爲名的地名,如“百井坊巷”“雙眼井巷”“小井巷”“井弄”等,陪伴着百姓的日常,承載着地方的歷史文化記憶。

馮山人巷6號( 中華聖公會浙江教區主教鄧述堃舊居內)迄今尚在使用中的古井姚偉新攝

而在杭州,井與城的關係中,還見證着湖與城的相伴相生。六井之水,出於西湖。歷史上,西湖水作爲杭城的水源,不僅灌溉着附近的良田,還爲百姓提供了生活水源,讓城市獲得了發展的契機。正如“浙江宣傳”在《問“湖”哪得清如許》中所說,西湖水對於杭州人來說,是隨時可以親近的。

方谷園2號錢學森故居庭院與花園內分別有迄今還能取水的古井,姚偉新攝

西湖申遺時,有一位來自芬蘭的專家說:“像西湖這樣風景優美的湖泊,在我的祖國芬蘭,就有上千個。”而西湖的特殊之處就在於,自然景觀之外,還有無數如六井這樣的“點位”作支撐,人文歷史底蘊至深至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