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一位非常风流潇洒,放荡不羁的帝王。他少年登基,依仗祖父康熙、父亲雍正两代帝王的苦心经营、励精图治,发展到乾隆朝,大清国已经是边河宁定、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因此,乾隆皇帝才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加上依靠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乾隆皇帝才有能力先后“六次南巡”,或者时不时地微服出行,借着体察民情的财力。

那时,他或游山玩水,或寻欢作乐,或者附庸风雅,吟诗作画,也是因为这样,乾隆皇帝在民间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乾隆二十年,他曾无意阻挡了一支出嫁队伍,意外开创了我国民间嫁娶的习俗。

古代女子嫁娶习俗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文明之地、礼仪之邦,周朝以来,文臣就拟定了《周礼》用来规范君王,臣民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关乎婚姻嫁娶制度,《周礼》明确记载了,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婚姻登记机构。

当时,做这项工作的部门就被称作“媒氏”,就如同现在的民政局。他们给即将成为夫妻的双方,颁发结婚证书,这种东西在古代叫做“婚书”。

不管是官宦还是民间,都是要在“媒氏”登记在册的,不然不受到法律的保护。另外,在古代封建社会,有着男女授受不亲的制约,所以也就不存在自由恋爱的机会。

一般来说,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另外,古代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也就是一个男子,可以有多个女人,但是只能有一个明媒正娶的妻子。

妻子才能在家里当家主事,其她女人都叫做妾室,现如今我们所说的“一夫多妻”制度严格来说是错误的。另外,还有一种“潜规则”即是“聘为妻,奔为妾”,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因为与司马相如私奔,她这只能自称妾室。

总的来说,古代的婚姻嫁娶,要严格遵守“明媒正娶的制度”。那么,何为明媒正娶呢?大致可以分为“三书六礼”中提到的几个流程与步骤。

何为明媒正娶

“三书”就是指,其一是聘书,在定亲的时候交换,又叫订婚之书;其二是礼书,在古代,结婚的南方要出聘礼,女方要置办嫁妆,这礼书就是夫妇二人行大礼的时候,所罗列的礼物种类和数量清单,由专门的人进行清点交换;

其三便是迎书,就是在结婚当日,新郎用来娶走新娘的凭证。接下来就是具体操办的流程,要严格遵循“六礼”的规定,六礼的第一步是纳采——俗称说媒,就是男方聘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向女方介绍男方的基本情况。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的话,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第二步便是问名——这一环节,还是由媒人出面,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和姓名,然后举行合八字仪式。

第三步则是纳吉——男方通过占卜结婚的良辰吉日,并且备好聘礼,通知女方家庭,初步议定结婚步骤。第四部就是纳征——男女双方选定良辰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

第五步则是请期——选择双月双日完婚。最后一步就是亲迎——在举行婚礼当天,新郎会带着迎书,迎娶新娘。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再加上一个隆重的结婚仪式,是非常费时费力的,更加不能够出现差错和不吉利的事情。

当然,因为人一辈子就这一回,尤其是女方,更加不想让自己的婚礼不完美、留下遗憾。因此,不光是古人,即使是现代人也非常的慎重。

俗话说得好:“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国很多的习俗都是从生活中不断衍变出来的,正如上述所言,乾隆的一次“意外之举”,便开创了我国婚嫁的另一个习俗。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在乾隆二十年的时候,他来到了河南郑州巡视黄河堤坝,趁着巡视的机会,喜欢游玩的乾隆便来到了当时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地方叫做中牟县。

一来到这里,他就流连忘返,打着体察乡野民风的名义,拜谒名胜古迹。有一天,乾隆来到了县衙池塘前面,看着荷花如新出浴的美人娇艳欲滴,荷叶随风摆动悠然恬静。

奈何,这样美好的景致,偏偏被一阵喧闹之声给打扰了。乾隆定睛一看,原来是对面正来了一支迎亲的队伍,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今天是县城有名的才女刘若莲出嫁的日子,正好从衙门经过。

于是,就有侍卫拦住去路,要求刘若莲改走别的路,不然就给她定一个冒犯皇帝圣驾的罪名。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刘若莲小姐竟一点儿都不惧怕。

只见刘小姐坐在毛驴上,理直气壮地说到:“婚姻大事,一辈子就这一次,就算是遇见当今皇上,也不能耽误婚期,我是绝对不会让路的”。乾隆一看,刘小姐很有个性,也不想仗势欺人。

于是他就说,那这样吧,我出一个对联,你若能对上了,不但不治罪,还用皇帝坐的轿子送她出嫁,女子一听便答应了。当时,乾隆出的上联是“塘中荷花,蜂蝶硬要采”。

刘小姐思考了一会儿,就答出了下联“画上仙女,狂生却难求”,刘若莲不愧是镇上的才女,这个对联对仗十分的工整。紧接着,接着乾隆又命她对着一只铁牛即兴吟唱一首诗。

刘若莲也做了出来,随后乾隆连声叫好,也没有再为难她,还让人把轿子抬过来,并且亲自题字“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送给她,从此这个典故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女子坐花轿结婚也成为了民间习俗。

听完乾隆和刘若莲小姐的故事,也许我们会疑惑,平时在电视剧里面,我们看到的迎亲嫁娶不都是坐花轿的吗?从来就没见过女子骑驴儿出嫁的。

其实在古代,轿子只是用来作为出行代步的交通工具,只有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或者富商巨贾才用得起的,平民老百姓出行要么步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能坐上牛车、驴车、马车。

并且女子出嫁,在乾隆二十年之前,也是不流行坐花轿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老百姓中间传开来,才慢慢发展了女子坐花轿出嫁的习俗。

一直到咱们现代的社会,男女双方一经领结婚证就算合法夫妻的今天,还有一些地方的女子仍然觉得出嫁不坐花轿,不举办典礼,就不算真正意义的结婚成家。

可见,花轿在结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每到良辰吉日,用来接新娘的花轿就被装饰得花团锦簇,再加上亮轿、照轿、压轿这一系列流程的烘托,把整个送嫁、迎亲的喜庆气氛推向了高潮。

亲戚朋友们也可以借着气氛,热热闹闹地送上红包祝福,新娘也能够吉庆平安,讨个好彩头,也许这就是坐花轿直到现在还有人极力推崇的原因吧。

从时代的角度讲,也侧面反映了我们古代婚礼文化的喜庆热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