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一位非常風流瀟灑,放蕩不羈的帝王。他少年登基,依仗祖父康熙、父親雍正兩代帝王的苦心經營、勵精圖治,發展到乾隆朝,大清國已經是邊河寧定、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

因此,乾隆皇帝纔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加上依靠強大的經濟基礎支撐,乾隆皇帝纔有能力先後“六次南巡”,或者時不時地微服出行,藉着體察民情的財力。

那時,他或遊山玩水,或尋歡作樂,或者附庸風雅,吟詩作畫,也是因爲這樣,乾隆皇帝在民間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乾隆二十年,他曾無意阻擋了一支出嫁隊伍,意外開創了我國民間嫁娶的習俗。

古代女子嫁娶習俗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文明之地、禮儀之邦,周朝以來,文臣就擬定了《周禮》用來規範君王,臣民的言行舉止。特別是關乎婚姻嫁娶制度,《周禮》明確記載了,國家設立了專門的婚姻登記機構。

當時,做這項工作的部門就被稱作“媒氏”,就如同現在的民政局。他們給即將成爲夫妻的雙方,頒發結婚證書,這種東西在古代叫做“婚書”。

不管是官宦還是民間,都是要在“媒氏”登記在冊的,不然不受到法律的保護。另外,在古代封建社會,有着男女授受不親的制約,所以也就不存在自由戀愛的機會。

一般來說,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另外,古代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也就是一個男子,可以有多個女人,但是隻能有一個明媒正娶的妻子。

妻子才能在家裏當家主事,其她女人都叫做妾室,現如今我們所說的“一夫多妻”制度嚴格來說是錯誤的。另外,還有一種“潛規則”即是“聘爲妻,奔爲妾”,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因爲與司馬相如私奔,她這隻能自稱妾室。

總的來說,古代的婚姻嫁娶,要嚴格遵守“明媒正娶的制度”。那麼,何爲明媒正娶呢?大致可以分爲“三書六禮”中提到的幾個流程與步驟。

何爲明媒正娶

“三書”就是指,其一是聘書,在定親的時候交換,又叫訂婚之書;其二是禮書,在古代,結婚的南方要出聘禮,女方要置辦嫁妝,這禮書就是夫婦二人行大禮的時候,所羅列的禮物種類和數量清單,由專門的人進行清點交換;

其三便是迎書,就是在結婚當日,新郎用來娶走新娘的憑證。接下來就是具體操辦的流程,要嚴格遵循“六禮”的規定,六禮的第一步是納采——俗稱說媒,就是男方聘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向女方介紹男方的基本情況。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的話,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第二步便是問名——這一環節,還是由媒人出面,詢問女方的生辰八字和姓名,然後舉行合八字儀式。

第三步則是納吉——男方通過占卜結婚的良辰吉日,並且備好聘禮,通知女方家庭,初步議定結婚步驟。第四部就是納徵——男女雙方選定良辰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儀式。

第五步則是請期——選擇雙月雙日完婚。最後一步就是親迎——在舉行婚禮當天,新郎會帶着迎書,迎娶新娘。這一套流程走下來,再加上一個隆重的結婚儀式,是非常費時費力的,更加不能夠出現差錯和不吉利的事情。

當然,因爲人一輩子就這一回,尤其是女方,更加不想讓自己的婚禮不完美、留下遺憾。因此,不光是古人,即使是現代人也非常的慎重。

俗話說得好:“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我國很多的習俗都是從生活中不斷衍變出來的,正如上述所言,乾隆的一次“意外之舉”,便開創了我國婚嫁的另一個習俗。

大姑娘上轎頭一回

在乾隆二十年的時候,他來到了河南鄭州巡視黃河堤壩,趁着巡視的機會,喜歡遊玩的乾隆便來到了當時的一個小縣城,這個地方叫做中牟縣。

一來到這裏,他就流連忘返,打着體察鄉野民風的名義,拜謁名勝古蹟。有一天,乾隆來到了縣衙池塘前面,看着荷花如新出浴的美人嬌豔欲滴,荷葉隨風擺動悠然恬靜。

奈何,這樣美好的景緻,偏偏被一陣喧鬧之聲給打擾了。乾隆定睛一看,原來是對面正來了一支迎親的隊伍,敲鑼打鼓、熱鬧非凡,一打聽,原來今天是縣城有名的才女劉若蓮出嫁的日子,正好從衙門經過。

於是,就有侍衛攔住去路,要求劉若蓮改走別的路,不然就給她定一個冒犯皇帝聖駕的罪名。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劉若蓮小姐竟一點兒都不懼怕。

只見劉小姐坐在毛驢上,理直氣壯地說到:“婚姻大事,一輩子就這一次,就算是遇見當今皇上,也不能耽誤婚期,我是絕對不會讓路的”。乾隆一看,劉小姐很有個性,也不想仗勢欺人。

於是他就說,那這樣吧,我出一個對聯,你若能對上了,不但不治罪,還用皇帝坐的轎子送她出嫁,女子一聽便答應了。當時,乾隆出的上聯是“塘中荷花,蜂蝶硬要採”。

劉小姐思考了一會兒,就答出了下聯“畫上仙女,狂生卻難求”,劉若蓮不愧是鎮上的才女,這個對聯對仗十分的工整。緊接着,接着乾隆又命她對着一隻鐵牛即興吟唱一首詩。

劉若蓮也做了出來,隨後乾隆連聲叫好,也沒有再爲難她,還讓人把轎子抬過來,並且親自題字“大姑娘上轎頭一回”送給她,從此這個典故就在民間流傳開來了,女子坐花轎結婚也成爲了民間習俗。

聽完乾隆和劉若蓮小姐的故事,也許我們會疑惑,平時在電視劇裏面,我們看到的迎親嫁娶不都是坐花轎的嗎?從來就沒見過女子騎驢兒出嫁的。

其實在古代,轎子只是用來作爲出行代步的交通工具,只有上流社會的達官貴人或者富商巨賈才用得起的,平民老百姓出行要麼步行,條件稍微好一點的能坐上牛車、驢車、馬車。

並且女子出嫁,在乾隆二十年之前,也是不流行坐花轎的,正是因爲有了這個民間故事,在老百姓中間傳開來,才慢慢發展了女子坐花轎出嫁的習俗。

一直到咱們現代的社會,男女雙方一經領結婚證就算合法夫妻的今天,還有一些地方的女子仍然覺得出嫁不坐花轎,不舉辦典禮,就不算真正意義的結婚成家。

可見,花轎在結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每到良辰吉日,用來接新娘的花轎就被裝飾得花團錦簇,再加上亮轎、照轎、壓轎這一系列流程的烘托,把整個送嫁、迎親的喜慶氣氛推向了高潮。

親戚朋友們也可以藉着氣氛,熱熱鬧鬧地送上紅包祝福,新娘也能夠吉慶平安,討個好彩頭,也許這就是坐花轎直到現在還有人極力推崇的原因吧。

從時代的角度講,也側面反映了我們古代婚禮文化的喜慶熱鬧,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