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缺胳膊少腿”、锈迹斑斑、螺丝松动……

公共健身器材“不健康” 警惕健身变伤身

▲清华园小区里“缺胳膊少腿”的公共健身器材

▼华元小区部分公共健身器材锈迹斑斑

近年来,随着小区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群众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小区配置了公共健身器材,这给群众日常休闲、健身锻炼带来诸多便利。此外,老旧小区改造的有序开展,让不少老旧公共健身器材得以“退休”,取而代之的是新设备。然而,近日有读者向本报反映,部分公共场所的健身器材有人建、无人管,出现损坏、老化等现象,存在安全隐患。记者就此进行走访调查。

问题健身器材让人望而却步

记者走访了芗城区部分配有公共健身器材的小区,发现一些小区健身器材的“健康”情况令人担忧。市民对这些有“健康”问题的健身器材避之不及。

双人漫步机是小区较常见的公共健身器材,可以锻炼双腿的协调性。一般情况下,双人漫步机只支持双腿前后移动,但是在芗城区新桥街道的东方明珠小区中,双人漫步机除了支持前后移动外,还能够左右移动。“因为上面连接的螺丝松了,所以在漫步机上,你还可以进行左右晃动,虽然晃动幅度不大,但还是挺吓人的。”该小区居民王先生一边向记者吐槽,一边小心演示双人漫步机左右晃动的幅度。

记者观察到,双人漫步机左右晃动的幅度并不大,但在器材晃动时,肉眼可见螺丝松动并听到异响。“如果使用的时候螺丝突然掉了,整个踏板掉下来,摔下来受伤了怎么办?”王先生表示,这样的公共健身器材,他不敢使用。

相较于王先生小区左右晃动的双人漫步机,芗城区南坑街道清华园小区的漫步机,“健康”问题更为严重。记者在该小区看到,该漫步机出现了“缺胳膊少腿”的情况,其中一个踏板摇摇欲坠,另一个踏板缺失。走访中记者还注意到该小区的公共健身器材部分器械生锈严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谁是问题健身器材的责任人?

小区公共健身器材出现破旧损坏,不仅影响小区形象,还给居民带来安全隐患。安装在小区的公共健身器材由谁管理和维护?谁又是小区公共健身器材的“健康”责任人?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在芗城区南坑街道华元小区,记者看到用于锻炼拉伸的健身器材上由于遭受风吹日晒雨淋,早已锈迹斑斑,部分连接器材的杆子已经缺失。有小区业主对此表示,虽已锈迹斑斑,但依然会使用这些公共健身器材。也有业主表示,即使有健身需求,但考虑到存在的安全隐患,只好作罢。带着该小区业主的困惑,记者采访了该小区的物业负责人,“我们也是刚刚接手该小区的物业,之前的物业公司换了好几拨了,要我们负责也需要跟有关单位重新签署协议。”

而在芗城区新桥街道的榕御小区,当有居民反映该小区羽毛球场地面起伏不平时,物业工作人员当即表示,小区的公共健身器材和场地都归他们负责,将安排工作人员对场地进行维护。“几年前羽毛球场就因为泡水导致地板开裂,我们也是安排人员进行修复。包括物业广场前的公共健身器材,也是由我们统一负责。”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日常维护由器材接收方负责

那么,小区中的公共健身器材由谁管理?早在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发布了《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明确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公园(广场)管理部门、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等接收器材的组织和单位(以下简称“器材接收方”),负责对配建在本组织和单位所辖区域内的器材进行日常管理。提供器材的体育主管部门应依法与器材接收方、器材供应商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器材产权、管理维护要求以及器材种类、数量等事项。

记者就该问题采访有关部门。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小区公共健身器材的管理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即在小区公共健身器材建设完成后,体育主管部门、器材接收方和器材供应商签署三方协议,明确公共健身器材产权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由该小区物业负责,具体情况市民可以咨询小区物业或者社区居委会。

采访中,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倡议广大市民,首先,不建议大家使用存在损坏或有明显锈迹的公共健身器材,切莫抱有“用一下没事”的侥幸心理;其次,碰到此类“问题”器材,要及时向小区物业或者社区居委会反映情况;最后,我们在享受公共健身器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爱护公共健身器材。

■本报记者 刘健宁 文/图

记者手记

公共健身器材非玩具 带孩子玩耍需留心

此次采访,记者同时也走访了不少市区公园。在胜利公园,记者看到了一位哭红了眼的小朋友。

经过与小朋友母亲的沟通,记者了解到,小朋友是在玩左右侧摆器时,因为调皮,一只手没有按照警示抓住扶手,导致摔倒并撞到腰部。此外,记者还注意到,该左右侧摆器的安全警示中印有“未成年人不宜选用该器材”的标语。

无论是小区还是公园的公共健身器材区,都是小朋友们喜欢玩耍的地方,同时也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场所的部分健身器材并不适合小朋友们使用,部分健身器材在小朋友使用时需要家长陪同。家长带孩子到小区和公园的公共健身器材区玩耍时,还需仔细阅读器材使用说明,带孩子使用适龄的器材,并照看好孩子,避免发生意外。

■本报记者 刘健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