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閩南日報

“缺胳膊少腿”、鏽跡斑斑、螺絲鬆動……

公共健身器材“不健康” 警惕健身變傷身

▲清華園小區裏“缺胳膊少腿”的公共健身器材

▼華元小區部分公共健身器材鏽跡斑斑

近年來,隨着小區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羣衆對健康重視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小區配置了公共健身器材,這給羣衆日常休閒、健身鍛鍊帶來諸多便利。此外,老舊小區改造的有序開展,讓不少老舊公共健身器材得以“退休”,取而代之的是新設備。然而,近日有讀者向本報反映,部分公共場所的健身器材有人建、無人管,出現損壞、老化等現象,存在安全隱患。記者就此進行走訪調查。

問題健身器材讓人望而卻步

記者走訪了薌城區部分配有公共健身器材的小區,發現一些小區健身器材的“健康”情況令人擔憂。市民對這些有“健康”問題的健身器材避之不及。

雙人漫步機是小區較常見的公共健身器材,可以鍛鍊雙腿的協調性。一般情況下,雙人漫步機只支持雙腿前後移動,但是在薌城區新橋街道的東方明珠小區中,雙人漫步機除了支持前後移動外,還能夠左右移動。“因爲上面連接的螺絲鬆了,所以在漫步機上,你還可以進行左右晃動,雖然晃動幅度不大,但還是挺嚇人的。”該小區居民王先生一邊向記者吐槽,一邊小心演示雙人漫步機左右晃動的幅度。

記者觀察到,雙人漫步機左右晃動的幅度並不大,但在器材晃動時,肉眼可見螺絲鬆動並聽到異響。“如果使用的時候螺絲突然掉了,整個踏板掉下來,摔下來受傷了怎麼辦?”王先生表示,這樣的公共健身器材,他不敢使用。

相較於王先生小區左右晃動的雙人漫步機,薌城區南坑街道清華園小區的漫步機,“健康”問題更爲嚴重。記者在該小區看到,該漫步機出現了“缺胳膊少腿”的情況,其中一個踏板搖搖欲墜,另一個踏板缺失。走訪中記者還注意到該小區的公共健身器材部分器械生鏽嚴重,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誰是問題健身器材的責任人?

小區公共健身器材出現破舊損壞,不僅影響小區形象,還給居民帶來安全隱患。安裝在小區的公共健身器材由誰管理和維護?誰又是小區公共健身器材的“健康”責任人?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

在薌城區南坑街道華元小區,記者看到用於鍛鍊拉伸的健身器材上由於遭受風吹日曬雨淋,早已鏽跡斑斑,部分連接器材的杆子已經缺失。有小區業主對此表示,雖已鏽跡斑斑,但依然會使用這些公共健身器材。也有業主表示,即使有健身需求,但考慮到存在的安全隱患,只好作罷。帶着該小區業主的困惑,記者採訪了該小區的物業負責人,“我們也是剛剛接手該小區的物業,之前的物業公司換了好幾撥了,要我們負責也需要跟有關單位重新簽署協議。”

而在薌城區新橋街道的榕御小區,當有居民反映該小區羽毛球場地面起伏不平時,物業工作人員當即表示,小區的公共健身器材和場地都歸他們負責,將安排工作人員對場地進行維護。“幾年前羽毛球場就因爲泡水導致地板開裂,我們也是安排人員進行修復。包括物業廣場前的公共健身器材,也是由我們統一負責。”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日常維護由器材接收方負責

那麼,小區中的公共健身器材由誰管理?早在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就發佈了《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辦法》,明確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公園(廣場)管理部門、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等接收器材的組織和單位(以下簡稱“器材接收方”),負責對配建在本組織和單位所轄區域內的器材進行日常管理。提供器材的體育主管部門應依法與器材接收方、器材供應商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器材產權、管理維護要求以及器材種類、數量等事項。

記者就該問題採訪有關部門。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小區公共健身器材的管理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即在小區公共健身器材建設完成後,體育主管部門、器材接收方和器材供應商簽署三方協議,明確公共健身器材產權問題,一般情況下,都是由該小區物業負責,具體情況市民可以諮詢小區物業或者社區居委會。

採訪中,一位社區工作人員倡議廣大市民,首先,不建議大家使用存在損壞或有明顯鏽跡的公共健身器材,切莫抱有“用一下沒事”的僥倖心理;其次,碰到此類“問題”器材,要及時向小區物業或者社區居委會反映情況;最後,我們在享受公共健身器材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愛護公共健身器材。

■本報記者 劉健寧 文/圖

記者手記

公共健身器材非玩具 帶孩子玩耍需留心

此次採訪,記者同時也走訪了不少市區公園。在勝利公園,記者看到了一位哭紅了眼的小朋友。

經過與小朋友母親的溝通,記者瞭解到,小朋友是在玩左右側擺器時,因爲調皮,一隻手沒有按照警示抓住扶手,導致摔倒並撞到腰部。此外,記者還注意到,該左右側擺器的安全警示中印有“未成年人不宜選用該器材”的標語。

無論是小區還是公園的公共健身器材區,都是小朋友們喜歡玩耍的地方,同時也是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場所的部分健身器材並不適合小朋友們使用,部分健身器材在小朋友使用時需要家長陪同。家長帶孩子到小區和公園的公共健身器材區玩耍時,還需仔細閱讀器材使用說明,帶孩子使用適齡的器材,並照看好孩子,避免發生意外。

■本報記者 劉健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