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何勇

“你如果还不给过的话,我肯定跑到学校去跟你闹”,近日,西安科技大学一教师向媒体反映,今年1月,自己所带课程的期末成绩出来后,一名家长以成绩不合格“影响孩子前途”为由,要求老师修改成绩。该学院相关人员也多次提到该家长“有背景”,要求给学生改成绩。目前,该校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深入开展调查核实。

成绩是学生考出来的,不是家长“闹”出来的。不管家长有什么“背景”,若分数一“闹”就给改,踏实学习的同学怎能心服?教育教学秩序如何维护?高等教育质量从何谈起?这种任性妄为的做法,直接破坏了教育公平公正,损害了师生权益,挑战了高校教育评价体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此矮化大学的“明德”精神,决不能姑息纵容。

在这起事件中,家长一味“护短”的行为令人不齿,校方选择“打招呼”的行为则更耐人寻味。当学生成绩不合格时,家长不在孩子的学习上找原因,反而指责老师给学生“造成污点”,令人匪夷所思。而当事老师反映,就连教务员、领导也下场“递话”。这其中,是否存在相关人员滥用职权交换利益的情况,也必须调查清楚。

实际上,成绩按“闹”修改,是大学生“跑分要分”现象的升级版。早于2013年,就有一项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上大学时身边有过学生向老师要分的现象。对大学生而言,考试成绩关系到保研、出国等,重视也在情理之中。但这样的“重视”不能异化为按“闹”给分。此类行为已经涉及弄虚作假,有违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十八条之嫌。

对待这种现象,要标本兼治。如若该事件被查明,确实存在违规操作,校方要严肃问责涉事工作人员,并交由相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让“闹”的学生和家长付出必要代价,同时保护好涉事教师的权益与尊严。这件事,也值得全社会共同反思,用“背景”吓唬人的行为怎么进入了校园?“分数至上”的观念怎么滋生出歪门邪道?如何避免把大学生养成“巨婴”?恪守大学精神,维护教育尊严,可不是一件小事。

著名教育家竺可桢先生说过,“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涉事高校要以公正透明的调查结果,让所有人看到,不管谁“闹”、怎么“闹”,都不能撼动教育的公平正义,确保大学精神牢牢屹立,不向任何人或事低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