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用短視頻記錄年輕人的鄉村振興故事

紮根小山村的00後團隊北影節拿獎

“自在自然”團隊榮獲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生活類三等獎。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張佳琪 通訊員 韓軒

五一前夕,紮根懷柔區渤海鎮四渡河村的“自在自然”團隊,得到一份意外驚喜:他們創作的《鄉村振興 青年先行》系列短視頻,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多部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生活類三等獎。

《鄉村振興 青年先行》系列短視頻共3段,講述了青年創業團隊“自在自然”助力懷柔山村建設的鄉村振興故事。4分31秒的主片由創始人劉慧敏、李俊辰,時任駐村第一書記王天宇的訪談串聯起來,他們或坐在村民家門口、或站在簡易辦公室、或正在田間地頭,娓娓道來,分享着創業感悟,各種各樣的趣味工作場景穿插其中。第二段1分29秒短視頻記錄了四渡河村的風景、好物以及村民生活,第三段55秒的短視頻則展示了創業的一大亮點——“童心港灣”四渡河基地,山村孩童們在藝術課堂上的笑臉貫穿始終。短片的“主角”還有很多剛加入的新同學,他們來自北京語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大學等。

“我們團隊從一無所有到小有名氣,經歷了很多快樂和心酸。通過鏡頭記錄團隊的故事,是希望讓更多人瞭解我們年輕人對鄉村振興的態度。”北京語言大學大三學生黃睿是系列短視頻的導演,也是創始人劉慧敏拉入團隊的衆多新人之一。

對於學習生活在北京城區的大學生而言,城裏擇業機會多、生活條件也更優越,爲什麼還會有人選擇乘車近3個小時,來到這偏僻的小山村闖事業?從劉慧敏的經歷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劉慧敏就讀於北京語言大學,2022年大三時,她參加了“挑戰杯”首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四渡河村正是賽事承接地。那個暑期,她夜以繼日爲村子做文旅融合發展方案。“四渡河村有山有水,交通便利,具備打造成網紅村的條件,應該從文旅、民宿產業入手。”劉慧敏說。方案出爐後,一舉摘得“青振京郊”專項賽金獎,並得到了時任駐村第一書記王天宇的認可,紙上的設計稿開始走向現實。

劉慧敏大學畢業時並沒有過多糾結,她和同學們的創業地就選在了四渡河村,方向就是農文旅融合。去年4月,名爲“自在自然”的鄉村企業註冊成立。村兩委班子很支持,村民也樂意,村集體還把全村37家民宿對接給這支團隊合作運營,同時依託村子的地理優勢,團隊開創出了教育學習、京郊團建、研學旅遊、社會實踐、農家餐飲、民宿服務、助農興村等7類村級服務產品,爲遊客提供集喫、住、行、學、遊、娛、購於一體的一站式服務,打造了不少新消費場景。

“這就是我們針對四渡河村探索的整村運營模式。”劉慧敏說,“爲了運作好這個模式,我們做了分工:擅長攝影剪輯的同學做宣傳,口才好的同學帶參觀團、研學團,社會經驗豐富的同學去拉客戶談合作。”

一年多下來,“自在自然”開展了300多場活動,接待遊客近3萬人次,甚至還吸引了駐華使節、外交官等國際友人到訪。成立以來,“自在自然”累計實現收入5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結構中首次增加了村企創收,並持續分紅,同時還增設了靈活用工的就業崗位,帶動了村民增收。

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遇到困難是常有的事兒。“民宿閒置時間如何利用是旅遊業的一大痛點。爲此我們統計出了各家民宿的閒置時段,向來這裏的遊客‘零售’,再配備多種娛樂活動,沒想到民宿的利用率真的提升了不少。”劉慧敏對未來充滿期待,經常集思廣益、做創新嘗試,“比如做研學,我們會帶着小學生上山觀星星、當實習村長,盤活閒置房屋開河畔咖啡,給村子設計旅遊地圖……其實我們的努力都是爲了盤活村內的文旅資源,讓村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向着村子‘天天有人氣,月月有固收’的振興目標邁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