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宁晚报■王琦

记者5月13日从教育部获悉,《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于近日印发,决定在今年5月开展首个宣传教育月活动,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理念,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5月13日《新华社》)

教育部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这一举措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面对日益严峻的学生心理健康挑战,从教育部门到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向全体师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包括幼儿园、中小学,还覆盖中职学校和高等学校,体现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连贯性。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于其未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中小学阶段,正是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职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压力和职业选择。因此,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对于他们更好地匹配职业、适应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努力,通知还强调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各科教师需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单一的课程或活动,而是要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整合性教育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心理健康的熏陶。

然而,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努力,如果缺少了家长的参与,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通知要求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和培训。这一措施旨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养育观念,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预期,关注并尊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规律。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网络舆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或家长的单方面努力,而是需要形成一个包括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在内的强大合力。

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启动,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开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将这种关注和努力持续下去,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健康心理的新一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