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乡日报

从签约到动工仅用46天

“冀豫”携手 花开“经开”

开栏的话

走过春的明媚和烂漫,迎来夏的炽热与繁盛,一年时光倏忽将半。二季度的成绩,决定全年的位次,关乎百姓的福祉。在不进则退的发展面前,没有什么比林立的塔吊、轰鸣的机声,产研的果实、飞来的订单,更令人快意而歌了。全力跑好“上半场”,等不起、慢不得,唯有锚定全年目标不动摇,拧紧责任不空转,大抓项目不松劲,方能以半年精彩赢得全年出彩。即日起,本报开设《奋战二季度 确保“双过半”》栏目,旨在进一步传递市委、市政府的鲜明导向,凝聚一切力量,调动一切动能,确保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敬请关注。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军旗

几天前,一个叫做“新乡隆鹭新材料”的新企业,在经开区破土动工。

这个名字别有意味。“隆”代表着河北万隆集团旗下的河北中冀万隆纺织有限公司,“鹭”则指新乡白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从河北赵县出发,沿着京港澳高速一路向南,抵达经开区,不过3个小时的路程。河北万隆集团董事长李淑萍感受最为深刻的,不仅仅是交通的快捷,更是新乡这座常新之城对客商的诚意、对项目的青睐,以及马上就办的高效。

去年,在一次行业论坛上,新乡经开区“智造”的绿色纤维产品,引起李淑萍的浓厚兴趣。

轻纺是我市重点培育的4个千亿级产业之一,发展轻纺产业的主战场主阵地就在经开区。传统纺织行业的原材料之一是木浆,在绿色低碳大潮面前具有不可持续性。而在这里,随着菌草制浆、纺丝等多个科研难题相继攻破,“菌草绿色纺织技术及综合利用”实现了前瞻性基础研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经开区因此成为掌握从一棵草到一根丝全套工艺技术的创新高地。

听到的是行业好消息,看到的是发展好势头,感悟到的是政企双方的真诚。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李淑萍更加坚信,纺织行业的未来一定属于绿色纤维,自己企业的二次腾飞也许就在新乡。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对每一个处在主导产业链上的项目,无不给予空前的尊重和超乎寻常的厚爱。

紧接着,该区由领导挂帅,成立专班,践行“二马”机制,与“中冀万隆纺织”进行了10多次面对面沟通。

今年3月24日,双方正式签约。2天后,“新乡隆鹭新材料”注册成立。5月9日,作为总投资67.57亿元、26个项目之一,“新乡隆鹭新材料”正式动工开建。

据悉,该项目设计新上精梳紧密赛络纺4万锭、高速喷气织机80台、数字化针织大圆机53台、针织印染线两条,主要生产以菌草纤维、莱赛尔纤维、纤维素纤维等为主要原料的“高端差别化纤维精梳紧赛纺纱”和“绿色纤维高档服装面料”。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各类纱5000吨、机织布1500万米、针织坯布2000吨、针织印染成品布5000吨,年营业收入可达5亿元,可安排300人就业。

以绿色纤维为原材料的下游纺纱、织布、染整等企业,更多布局在沿海地区。在经开区生产的绝大部分绿色纤维,多成为外地企业抢购的“香饽饽”,而对本地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带动性较小。

新乡白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朱学新说,两者实现强强联合,有助于推动我市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链、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集聚的形成,有助于改善纺织产业结构、提升纺织产业层次和提高产品的转化率。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科研实现了技术上“零”的突破,那么到“1”的延伸、到“N”的爆发,靠的是产业化。

业内专家指出,此次绿色纤维产业化创新示范基地项目,实现了省外名企与本地行业龙头的强强联合,不仅是一种合作模式、招商模式的创新,更是延链补链模式的创新。绿色纤维新技术新材料的产业化,有力推动了“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促进新乡纺织服装产业链质的飞跃。

在一系列项目的加持下,一季度,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较去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一位。固定投资同比增长20.2%,较去年全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一位。

向着“产城融合示范区、东部新区核心区”的目标前行,经开区步履坚定。“全区上下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2+1+N’主导产业,对标对表目标任务,以指标调度再加力、招商引资再提质、项目攻坚再提升、创新驱动再突破、发展环境再优化,全力以赴冲刺二季度,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王景书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