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春城晚报

掌故

长江东逝,青山依旧

——也说杨慎

□ 谭庆楠

杨慎是明代文学家、官员,如果要用十二个字来形容他,那便是:“命运坎坷,才华惊世,心境超然。”

他出身官宦世家,本该安稳地享尽荣华富贵,却被流放三十年,最终客死他乡。他写下了千古绝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可提到这首词,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三国演义》。不过,杨慎大抵是不介意的,不然他不会说:“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如此才情,实乃大家风范。

杨慎作为声名远播的才子,没有半点恃才傲物,而是一生刻苦学习,勤于著述。他七岁能背唐代绝句,十一岁创作近体诗,二十四岁殿试夺魁,成了明朝时四川唯一的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给皇帝讲课。面对取得的功名,杨慎也不骄傲,而是勤勉务实,一生著述达四百余种。《明史》本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杨慎在《韬晦术》中说,发现他人的长处时要虚心学习,发现他人的缺点时也要同时反省自己。不难看出,杨慎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

杨慎的父亲权倾朝野,他自己却没有官宦子弟的骄奢淫逸,而是一直心系黎民百姓。面对喜欢巡游、荒废朝政的明武宗,杨慎直言进谏:“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因为经常和皇帝“对着干”,杨慎被贬到了当时的“蛮荒瘴疠之乡”云南。他看到昆明一带的豪绅和地方官员勾结,以修海口为名,大肆敛财、坑害百姓,写下了《海门行》《后海门行》抨击此举,还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请求制止这个所谓的水利工程。并且,杨慎亲自在云南开展讲学活动,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安宁州志》记载说他:“居城东遥岭楼,尝讲学于上。”由此可见,杨慎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

都说文如其人,杨慎的作品,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从他写的《三岔驿》就可见一斑。“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杨慎说,眼前的驿站熙熙攘攘,皆因利益而往来,而被时间冲刷之后,这些人都将消失,只会留下长亭短亭,以及周围的流水和树木。

经历过大起大落之后,杨慎没有陷入哀怨中不能自拔,而是在对人、事、物的观察中,去探索人生的意义。他勤学善思,不仅能深入考论经史,在诗文、书画上有相当高的造诣,还广泛涉猎文、词、赋、散曲、杂剧。清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搜集到杨慎著作四十二种,收入该书的就有三十九种。明代文学家钱允治的《类编笺释国朝诗余》中,选杨慎词达百余首,占了整部词选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是杨慎将明朝的文化推向了一个巅峰,但历史却把他的名字淡化了。

杨慎七十二岁高龄时,在云南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他死后的第八年,明穆宗为蒙冤的谏臣平反,杨慎才得以沉冤昭雪。只是他可能早已不在乎虚名了。也许在杨慎心中,世俗名利早已如长江水一般逝去,自己内心的青山才是真正的宝藏,那些是非成败,就都付诸笑谈中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