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春城晚報

掌故

長江東逝,青山依舊

——也說楊慎

□ 譚慶楠

楊慎是明代文學家、官員,如果要用十二個字來形容他,那便是:“命運坎坷,才華驚世,心境超然。”

他出身官宦世家,本該安穩地享盡榮華富貴,卻被流放三十年,最終客死他鄉。他寫下了千古絕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可提到這首詞,人們最先想到的是《三國演義》。不過,楊慎大抵是不介意的,不然他不會說:“爭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如此才情,實乃大家風範。

楊慎作爲聲名遠播的才子,沒有半點恃才傲物,而是一生刻苦學習,勤於著述。他七歲能背唐代絕句,十一歲創作近體詩,二十四歲殿試奪魁,成了明朝時四川唯一的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職,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給皇帝講課。面對取得的功名,楊慎也不驕傲,而是勤勉務實,一生著述達四百餘種。《明史》本傳記載:“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楊慎在《韜晦術》中說,發現他人的長處時要虛心學習,發現他人的缺點時也要同時反省自己。不難看出,楊慎是一個虛懷若谷的人。

楊慎的父親權傾朝野,他自己卻沒有官宦子弟的驕奢淫逸,而是一直心繫黎民百姓。面對喜歡巡遊、荒廢朝政的明武宗,楊慎直言進諫:“輕舉妄動,非事而遊。”因爲經常和皇帝“對着幹”,楊慎被貶到了當時的“蠻荒瘴癘之鄉”雲南。他看到昆明一帶的豪紳和地方官員勾結,以修海口爲名,大肆斂財、坑害百姓,寫下了《海門行》《後海門行》抨擊此舉,還寫信給雲南巡撫趙劍門,請求制止這個所謂的水利工程。並且,楊慎親自在雲南開展講學活動,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安寧州志》記載說他:“居城東遙嶺樓,嘗講學於上。”由此可見,楊慎是一個心懷大愛的人。

都說文如其人,楊慎的作品,有一種遺世獨立的美。從他寫的《三岔驛》就可見一斑。“三岔驛,十字路,北去南來幾朝暮。朝見揚揚擁蓋來,暮看寂寂回車去。今古銷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長亭樹。”楊慎說,眼前的驛站熙熙攘攘,皆因利益而往來,而被時間沖刷之後,這些人都將消失,只會留下長亭短亭,以及周圍的流水和樹木。

經歷過大起大落之後,楊慎沒有陷入哀怨中不能自拔,而是在對人、事、物的觀察中,去探索人生的意義。他勤學善思,不僅能深入考論經史,在詩文、書畫上有相當高的造詣,還廣泛涉獵文、詞、賦、散曲、雜劇。清乾隆年間編輯《四庫全書》蒐集到楊慎著作四十二種,收入該書的就有三十九種。明代文學家錢允治的《類編箋釋國朝詩餘》中,選楊慎詞達百餘首,佔了整部詞選的四分之一。可以說是楊慎將明朝的文化推向了一個巔峯,但歷史卻把他的名字淡化了。

楊慎七十二歲高齡時,在雲南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他死後的第八年,明穆宗爲蒙冤的諫臣平反,楊慎才得以沉冤昭雪。只是他可能早已不在乎虛名了。也許在楊慎心中,世俗名利早已如長江水一般逝去,自己內心的青山纔是真正的寶藏,那些是非成敗,就都付諸笑談中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