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荆州日报

(上接第1版)

输送管“油转氢”老牌工厂挺进新能源赛道

中国石化机械钢管分公司是国内油气管道制造骨干企业,产品出口沙特、科威特、智利、菲律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三年新增订货单年最高突破30亿元。

建厂之初,中国石化机械钢管分公司便瞄准大口径、长距离油气输送管道市场。2000年“西气东输”工程启动,需要1016毫米大口径X70钢管,国内企业无法生产。公司历时4个月破解技术难题,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完成该型号钢管国产化试制的企业。20多年来累计为2万多公里“西气东输”管线提供25.6万吨钢管。

螺旋焊管生产车间内,卷管成型工程师田飞正在为新一轮大口径钢管生产做准备。他说,钢管尺寸越大,管径精度越难把握。如今管径提升至2032毫米,管径误差依然要控制到1毫米以内。

当下国内氢能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石化机械钢管分公司立足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聚焦输氢管材产品,开展输氢管道技术调研与研制。

公司副总工程师蔡小青说,输氢管道可以实现大规模、长距离输送氢气,安全高效。我国现已陆续启动“西氢东送”“北氢南输”“海氢上岸”示范工程,输氢管道研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相对传统油气运输钢管,输氢钢管对原材料质量、制管工艺、钢管性能和表面质量等标准要求更高。近年来,公司对标国内外先进制管企业,先后投入近2亿元资金实施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了装备技术性能。

“截至今年3月,公司生产线已经完成改造,已开发了五种规格输氢钢管,只要国家需要,随时都可投入量产。”蔡小青说。

短评

在自主创新中端牢“能源饭碗”

□王丙全

推动能源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将关键装备和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前提。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荆州石油石化装备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突破重重技术壁垒,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不懈地自主创新。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荆州石油石化装备产业还存在龙头企业不多、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等短板,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任重道远。

近年来,荆州将石油石化装备产业纳入11条特色产业链重点发展,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了一批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一批重大装备产品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石油石化装备及油服产业链做大做强。

未来已来,时不我待。面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荆州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加速跑起来!(原载5月13日《湖北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