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困局下的曹操出行,仍需要向资本市场证明更多能力。

文/每日财报吕明侠

网约车领域又将诞生一个新的IPO。4月29日,曹操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华泰国际、农银国际及广发融资(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

今年以来,包括嘀嗒出行、如祺出行等多家出行企业都在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网约车的新战争显然已经烧到了IPO赛道。

曹操出行港股上市能否如愿,在厮杀惨烈的网约车市场当中,曹操出行能否借此杀出重围?

盈利困局下亟需补充弹药

从曹操出行的递表数据来看,不少网约车企都面临财务方面的压力。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曹操出行分别亏损30亿、20亿、19.8亿元;同期经营现金流分别为-15亿、-11亿、1.36亿元。

曹操出行亏损不止,日常经营主要靠股东出资、外部借款等支撑。2021-2023年,公司短期债务及长期债务的短期部分,分别为24亿元、35亿元和52亿元。截至2023年末,公司资产总值为50.73亿元,负债总额为114.46亿元。

曹操出行为什么盈利这么难?业内人士表示,高成本运营下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企业溢价低、利润有限。目前网约车入局者众多,行业竞争激烈,包括T3、高德、美团等在内的网约车平台都大手笔砸钱,通过补贴吸引用户和司机。

报告期内,销售成本分别为88.99亿元、79.70亿元、100.52亿元。高额的销售成本源自庞大的司机队伍。

招股书显示,曹操出行的销售成本包括出行服务的司机收入及补贴、折旧费用、车服成本及付给运力合作伙伴的佣金等。成立以来,累计超过三百万名司机使用曹操出行,公司向司机总支付超过300亿元的服务报酬。

2021年起,曹操出行将司机补贴降低,但出行服务的司机收入及补贴支出居高不下,2023年为81.46亿元,占比81%。

据悉,此次曹操出行募集资金拟用于支付扩大城市覆盖范围所需的成本及开支,包括司机补贴、向第三方聚合平台支付的佣金,以及相关销售及营销开支。

盈利困局下的曹操出行,还需要更多时间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的能力。

依赖聚合平台背后的隐忧

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江苏苏州,由吉利控股集团孵化。由于背靠吉利集团,曹操出行在成长过程中不乏资本青睐。根据招股书资料显示,曹操出行上市前一共进行了3轮融资,合计融资额约人民币29亿元,B轮投后估值为170亿元。

不同于共享出行行业常见的C2C模式,曹操专车的模式是“公车公营+认证司机”的B2C模式,车由曹操专车和吉利提供,司机公开招聘培训,以底薪+提成的形式发放工资。曹操出行旗下运营的全部汽车都是新能源车型,属于吉利控股集团布局“新能源汽车共享生态”的战略性投资业务。

差异化的定位和早期的大额补贴,曹操出行终于在巨头的夹缝中,烧出了一条缺口,获得了一席之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GTV(总交易价值)计算,曹操出行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位列中国前三大网约车平台。

不过自有平台的模式,也让公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迟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直到聚合平台的出现。

根据招股书,来自聚合平台的订单交易总额占比从2021年的43.8%激增至2023年的73.2%。这表明,曹操出行在获取流量和客户方面越来越依赖于外部平台。

然而,这种依赖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一方面,如果聚合平台行业进行整合,曹操出行可能因议价能力有限而不得不接受不利条款;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聚合平台也可能导致公司品牌影响力的弱化,以及用户粘性的降低。

前路依旧迷茫

尽管曹操出行在近些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个网约车行业的增量空间正在逐渐缩减,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的预警,让其成长性待考。尚普咨询数据显示,2021-2023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达从3500亿提升至5000亿元,同比增速却从25%降至19%,多地陆续发出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的预警。

同时,网约车市场马太效应也愈发显著。弗若斯特沙利文指出,目前中国网约车行业的五家头部企业占据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其中滴滴独占超七成,去年的总交易额接近于曹操出行16倍。

网约车格局明晰,市场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如何恪守自己的市场份额不被蚕食成为曹操出行的关键问题。此外,曹操出行还面临着合规问题。招股书显示,公司在过去三年中有相当一部分车辆和司机未取得相关许可证。这不仅可能影响公司的业务运营和声誉,还可能引发监管风险。

不过,曹操出行也在寻找新的机遇。近年来曹操出行一直在探索多元化业务,从布局无人驾驶到上手卖车,但目前依然还没有溅起太多浪花,招股书显示,其出行服务业务收入常年占比96%以上,依然是其营收支柱。

虽然曹操出行在网约车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并实现盈利,显然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曹操出行能否活出新生,走出瓶颈,本次的递表结果或许会是一个关键的转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