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阜阳日报

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评选揭晓

太和学生分享获特等奖的“秘诀”全媒体记者 李一晴 通讯员 刘铭 许志花

不久前,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评选揭晓,太和中学高三学生李宜锦的作文《爷爷的地理课》获得特等奖。这篇作文写的是什么?缘何能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近日,记者采访了李宜锦和她的指导老师张淑娴,请她们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夺奖秘籍”。

“文艺少女”爱写作

今年17岁的李宜锦,出生于太和县大新镇,现就读于太和中学高三年级。李宜锦的爷爷是一名语文老师,李宜锦从小就喜欢读书,上学后渐渐爱上了写作。

2023年11月,看到第二十四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征稿启事后,李宜锦跃跃欲试。“本次大赛针对国内和国外学生分别设定了不同主题,国内主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山水文化’‘科技浪潮’‘诗词文化’等。经过思考,我选择了‘科技浪潮’这一主题。”李宜锦说。

记者了解到,该主题是一个材料题:“科技浪潮带来了生活的改变……有的人感慨这是完善自我,有的人担心这是丧失自我。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李宜锦以《爷爷的地理课》为题,写出了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主要内容是:保守而倔强的爷爷是一名老教师,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难以适应。然而,一场大火烧掉了他多年积攒的纸质教学成果,让他不禁陷入沉思,并逐步转变思想,追赶时代步伐,主动学习Word、PPT、网盘、云空间等,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在和爷爷的交流过程中,“我”也找回了和爷爷的亲密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科技浪潮改变生活的看法。

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

据了解,本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吸引了45个国家和地区的380多万名学生参加,评委会共收到复审稿件35万多份。最终,评选出特等奖20名,安徽占有2席,李宜锦是其中之一。

李宜锦的作文缘何能在众多优秀作文中脱颖而出?“在创作和比赛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张淑娴给了我许多帮助。”李宜锦说。

太和中学教师张淑娴告诉记者,李宜锦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学业紧张。因此,作文写作周期不宜过长,否则容易产生疲惫感,消磨写作动力和积极性。“我们沟通交流后确定了大致写作方向,初稿完成后只是删改掉了一些细枝末节,让内容更流畅、主题更突出。”

“其实,参赛作文《爷爷的地理课》中的‘爷爷’这个人物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当语文老师的爷爷和另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地理老师。我在作文里,把他们两个人的形象融合成了一个人物。因此,一 开始,我觉得有些突兀。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立体了。”李宜锦说。

李宜锦和张淑娴老师都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最先适应变化的往往是年轻一代,而老年人往往适应较慢。因此,李宜锦作文里的“爷爷”的思想变化,突出地表现了时代变化对人的影响,而且十分契合征文主题。

表达真情实感

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呢?李宜锦说,她觉得有3点很重要:积累好词好句,表达真情实感,养成思考的习惯。

“他是那角落中不起眼的野花,守护自己的一隅,科技只是他的工具,潜藏其中的是他那颗炽热笃行的心,坦然自若,任时代更迭也湮没不了,从手写到印刷,一本本粉红讲义,从容不迫,徐徐展开。我知道,这是他献给地理的情诗,是含蓄的自传,亦是对宇宙的呼喊。”这是李宜锦的参赛作文《爷爷的地理课》中的一段。

“李宜锦同学平时十分喜爱阅读,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并灵活、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平时,我会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词和好文章,还播放一些热点视频让大家增加课外知识。”张淑娴说。

“积累好词好句很重要,可以丰富写作语言、增强表达能力。但是,我觉得中学生写作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真情实感,养成思考的习惯。”李宜锦告诉记者,她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喜欢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平时,她会写一些随笔,从而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通过写作这篇作文,我也学到了待人、育人的方法,感受到老教师们那颗炽热笃行的心。同时,他们也让我反思科技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参赛作文《爷爷的地理课》的最后,李宜锦写道:“时代常新,科技更迭,日长永昼,赤黄不偏,经纬不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