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李纵

5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东大厦三楼国际会议厅举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二批)》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高质量发展看广东”系列主题发布会第十五场。广东省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魏文涛在会上介绍,广东启动“数字湾区”建设,通过数字化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机制有效衔接,推动大湾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有效融合。目前,这项工作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发布会现场。

在政务服务方面,与香港建立起紧密的合作机制,推动湾区通办服务互信互认。去年11月,粤港双方共同签署《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合作协议》,并启动粤港“跨境通办”服务专区。通过两地的共同努力,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集成服务构建湾区办事新模式。全方位打造湾区政务服务体系,通过建设“跨境通办”线上服务专区,推出跨境通办服务地图,支持湾区市民快速定位线下服务点,为大湾区居民提供便利快捷的跨境综合服务。二是统筹联动开创湾区协同新局面。我们将省内各地各部门对港政务服务纳入省级统筹,统一“跨境通办”事项目录清单,加快组建“湾区通办服务联盟”,聚合优质服务提供商,为湾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粤港“跨境通办”服务专区上线以来,两地共推出服务事项140余项,通过香港智方便APP绑定完成粤港在线身份认证用户超1.2万名,线上服务专区访问量超13万次。跨境服务地图接入湾区内地9市政务服务中心共70个“跨境通办”服务实体窗口,在港澳部署18台自助服务终端,可办理高频民生服务事项200余项。

在公共服务方面,充分聚合数字化龙头企业优势资源,在去年12月推出“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首次上线超100项服务,为湾区居民提供“三地同城、无感跨境”的便捷服务体验。这一举措在发挥市场力量参与“数字湾区”建设方面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一是参建力量更多元。平台建设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打造多元投资矩阵。二是应用场景更聚焦。平台面向“去港澳、来内地”两类跨境人群实际需求,提供包括跨境出行、通关、通讯、支付、求职、吃住游等高频泛公共服务。三是服务渠道与对象更广泛。“湾事通”在支付宝、微信的境内和国际版本同步上线,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服务对象近9000万。“湾事通”平台上线5个月以来,日均活跃用户数3万余人,周末高峰值超8万人。最近,第135届春季广交会开幕,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客商在粤商旅体验,我们在“湾事通”平台上线“境外人士服务专区”,提供16种语言翻译和中英双语智能客服,30余项热门数字化应用均可“随时随地、指尖即办”。本届广交会期间,湾事通“境外人士服务专区”服务境外客商超26.83万人次,也为国家深化对外开放探索出一条数字化服务的新路径。

接下来,将加快探索数字化服务粤港澳三地规则机制衔接,实现更多高频事项“跨境通办”,不断优化“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谋划建设“湾区PASS”,推动以跨境支付、身份核验、数字空间、出行消费等服务为核心的多端跨境公共服务集成融合,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内各类人员生活、工作、出行、消费的便利化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