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李縱

5月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廣東大廈三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第二批)》新聞發佈會,本場發佈會是“高質量發展看廣東”系列主題發佈會第十五場。廣東省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黨組成員、新聞發言人魏文濤在會上介紹,廣東啓動“數字灣區”建設,通過數字化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機制有效銜接,推動大灣區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有效融合。目前,這項工作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發佈會現場。

在政務服務方面,與香港建立起緊密的合作機制,推動灣區通辦服務互信互認。去年11月,粵港雙方共同簽署《粵港政務服務“跨境通辦”合作協議》,並啓動粵港“跨境通辦”服務專區。通過兩地的共同努力,我們主要做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集成服務構建灣區辦事新模式。全方位打造灣區政務服務體系,通過建設“跨境通辦”線上服務專區,推出跨境通辦服務地圖,支持灣區市民快速定位線下服務點,爲大灣區居民提供便利快捷的跨境綜合服務。二是統籌聯動開創灣區協同新局面。我們將省內各地各部門對港政務服務納入省級統籌,統一“跨境通辦”事項目錄清單,加快組建“灣區通辦服務聯盟”,聚合優質服務提供商,爲灣區居民提供更多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粵港“跨境通辦”服務專區上線以來,兩地共推出服務事項140餘項,通過香港智方便APP綁定完成粵港在線身份認證用戶超1.2萬名,線上服務專區訪問量超13萬次。跨境服務地圖接入灣區內地9市政務服務中心共70個“跨境通辦”服務實體窗口,在港澳部署18臺自助服務終端,可辦理高頻民生服務事項200餘項。

在公共服務方面,充分聚合數字化龍頭企業優勢資源,在去年12月推出“灣事通”綜合服務平臺,首次上線超100項服務,爲灣區居民提供“三地同城、無感跨境”的便捷服務體驗。這一舉措在發揮市場力量參與“數字灣區”建設方面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一是參建力量更多元。平臺建設採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打造多元投資矩陣。二是應用場景更聚焦。平臺面向“去港澳、來內地”兩類跨境人羣實際需求,提供包括跨境出行、通關、通訊、支付、求職、喫住遊等高頻泛公共服務。三是服務渠道與對象更廣泛。“灣事通”在支付寶、微信的境內和國際版本同步上線,覆蓋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服務對象近9000萬。“灣事通”平臺上線5個月以來,日均活躍用戶數3萬餘人,週末高峯值超8萬人。最近,第135屆春季廣交會開幕,爲進一步提升全球客商在粵商旅體驗,我們在“灣事通”平臺上線“境外人士服務專區”,提供16種語言翻譯和中英雙語智能客服,30餘項熱門數字化應用均可“隨時隨地、指尖即辦”。本屆廣交會期間,灣事通“境外人士服務專區”服務境外客商超26.83萬人次,也爲國家深化對外開放探索出一條數字化服務的新路徑。

接下來,將加快探索數字化服務粵港澳三地規則機制銜接,實現更多高頻事項“跨境通辦”,不斷優化“灣事通”綜合服務平臺,謀劃建設“灣區PASS”,推動以跨境支付、身份覈驗、數字空間、出行消費等服務爲核心的多端跨境公共服務集成融合,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內各類人員生活、工作、出行、消費的便利化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