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生如白駒過隙,過了五十歲,想不服老都不行。

進入人生的下半場,才發現任何關係最後都是面對自己的過程。

人到晚年,心境早就不同於年輕時,洞悉了世態炎涼,看淡了名利,想要的日子不過是兒孫繞膝的同堂之樂。

加上人老容易被人嫌,尤其是沒有錢,沒有“價值”的時候,很多關係就日漸疏遠,沒了親情味兒。

與其虛與委蛇的敷衍了事,不如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學會獨處也能得自在。

人生下半場,是一場越走越孤單的旅程,早點擁有獨處的能力,過好自己的日子比閒來無事走親戚強。

人到晚年,沒事少走親戚,這3個原因現實。

1, 除了家人外,親戚之間早已疏遠。

人老了,開始懷念年輕時的美好,想走親戚想着聯絡下感情,等到被怠慢之後就會發現,老了,就當了全家人的主了。

過去的親情早就因隔輩而淡漠,哪怕自己能在家裏做自己的主,並不代表親戚能做孩子們的主。

姑媽在世時,每年我回家都喜歡開車帶我爸去看她,她每次都做好喫的飯菜招待我們,我們和姑父會喝點小酒,聊天,看起來很溫馨。

但是,從姑媽去世後,我爸就去過一次姑父家,連口水都沒有喝到,表哥表嫂都推脫忙,我爸就藉故回家了,之後再也沒有去過,這門親戚因姑媽的去世而斷了來往。

人到晚年,就是這麼現實,有些親戚,你當心頭好,對方卻並不這麼認爲。

王小波在《愛你就像愛生命》中說:“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後,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當年華老去,能走動的親戚越來越少,終有一天,我們會意識到我們能依靠的只剩下家人。

2, 走親戚,對方會視爲麻煩。

看電影中講一個老人有70多歲了,他想去女兒家,女兒都問他說,爸你要來,我哥同意你來住幾天?她害怕哥哥不同意,到時找她的麻煩,先問哥哥。等到爸爸過去了,沒住幾天,她就找個理由把她爸送回去了,因爲她發現她爸想死在她家,然後土葬,哥哥家不準土葬。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難處,有時不是害怕親戚來串門,更多的是害怕承擔責任。

人到晚年,垂垂老矣,別人看到你老了,就覺得你是“麻煩”,害怕你在他家摔着了或是病了,到時他不好向你家人交差,就是給他惹麻煩。

然而,有的人去親戚家覺得很愉快,不想回家一個人孤苦伶仃,住上十天半個月,無形中給別人添了麻煩卻不自知。

爲了杜絕這種風險,很多人都不歡迎老人一個人走親戚,想着讓家人陪同,住個幾天就回家,彼此都輕鬆。

3, 走親戚,容易惹是非。

人到了晚年,心態會像個小孩子,變得嘮叨,想要對細微小事要糾結對錯,對子女的人生也要指手畫腳。

這些事情容易生是非,一個人可能起不了風流,但是聚在一起聊天,情緒就會被放大,控制不了情緒,就會攪得家庭不安生。

這樣走親戚,讓兩個家庭都增加矛盾,平白給生活惹是非,讓自己受氣受累。

每個家庭都是關起門過日子,都有不能宣揚的事情,要是一不小心說露嘴,容易成爲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免不了尷尬,造成心理負擔。

有些親戚可能見不得你過得好,會各種挑撥是非,等你聽信了他的話,回家犯糊塗和家人吵架,那就掉了別人的圈套,更有甚者會想着你的錢,找各種方法找你借錢,還瞞着你的家人,打的主意就是等你百年之後賴賬。

人到晚年,沒事少走親戚,把是非隔絕在門外,就是對待自己最好的方式。

總結:

人到晚年,想要聯絡感情,可以不用走親戚,而是找個地方一起坐坐或喫頓飯,彼此都省事,皆大歡喜。

想要有個幸福的晚年,就處理好和親戚之間的關係,維護好家人間的感情。

有些話,不能說的,就要多思慎言。有些來往,沒必要走得太近,就少動爲好。

人老了,貴在自處,能自娛自樂。當身邊的人都逐漸離去,要找點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有好的身體,有錢,有好的心態,纔是晚年最大的福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