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报

思南居民区共享充电位由36个增至275个,桩车比由1∶13提升至1∶1.7,并配齐相应消防与监管设备

非机动车充电再也不用“抢”了

新式里弄特有的骑楼下方空间也被充分利用,既有充电插座,也有智慧大屏。 本报记者 周辰摄 ■本报记者 周辰

最近,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思南居民区迎来一桩便利事:给非机动车充电再也不用“抢”了。

充电柜、换电柜、标准化集中充电车棚、导轨式充电插座、分布式充电插座……这个拥有许多百年老楼的市中心社区,共计有478辆非机动车,几乎集齐了市面上所有非机动车充电方式,从原有36个共享充电位增加至275个,桩车比由1∶13提升至1∶1.7,并配齐相应的消防与监管设备。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要求,黄浦区正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攻坚行动。“在社区层面,把安装充电桩作为一项‘微更新’工程来做,让居民参与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提出人民建议,通过人民建议征集渠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推动社区基层治理,使街区安全韧性得到整体加强。”瑞金二路街道工作人员这样注解。

破解空间掣肘

最近,眼尖的居民发现,小李家窗口的插线板没了踪影。

这个插线板是小李过去给非机动车充电用的,从家里拖出来的电线一路垂到楼底。街坊邻居纷纷咂舌,“万一出事,整个楼都要遭殃”。

思南居民区地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包括复兴坊、花园坊两个新式里弄住宅小区,另有野花园小区等由不成套职工住宅构成,已纳入黄浦区小梁薄板“拆落地”改造项目。在这样一个砖木结构房屋为主、人员居住密度高的老旧社区,思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传珍直言“最担心的就是火情”。事实上,居民也是如此。去年曾发生一起因电瓶入户充电而导致的火灾,至今回想起来,小区居民依然后怕不已。

怕归怕,飞线充电、电瓶入户仍屡禁不止。各项现实情况都指向“非机动车与充电桩配比率低”这一裉节。

今年3月底以来,思南居民区在瑞金二路街道和市电力部门支持下,决心从源头解决居民充电困难。经排摸了解到,思南居民区当前大约有478辆非机动车,要想提高桩车比,势必进一步挖潜公共空间。然而,老旧小区本就空间有限,各类管道、管线密布,标准化共享充电设施建设空间有限。

在市电力公司、黄浦区房管局、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和公安部门指导协助下,各方以思南居民区为试点和样本,明确电缆排布受限的建设“禁止区”,划清燃气管道等存在安全风险的建设“危险区”,因地制宜设计不同充电方式,以期解决自身问题,也为全市其他小区提供借鉴。

比如,在小区出入口等比较空旷的地方,安装换电柜与充电柜,不仅方便居民,周边商铺业主、有急需的快递外卖小哥等都可以就近充电,其中换电柜还可以检测电瓶健康状况,引导居民关注电瓶性能和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新式里弄特有的骑楼下方空间也被充分利用,墙面上安装了导轨式充电插座,上方则有一个数字化赋能的智慧大屏,有空位引导、充电检测、计费收费、占位提醒等模块,这个智慧大屏的数据也被纳入了社区数字治理体系,探索破解监管治理困局。

当然,挖潜工作深入到小区内部时,一些方案却在设计听证会上遭到部分居民的反对。

化解“距离敏感”

安装充电桩是一桩“距离敏感”型工作。距离远了,大家不愿意折腾;距离近了,又担心火灾隐患。

因此,既要以电力与消防专业人士的建议为参考,也须尊重居民自己的意愿。

商议安装分布式充电插座时,就有一些不同声音。譬如,有人出于安全考虑,反对在自家墙面上安装充电插座;有人则巴不得装在家门口,邻里之间一时难以统一意见。

分布式充电插座,在思南居民区被称为“一座两插”,这种由电力部门负责排布电线并安装的充电插座上通常有两个充电插口,能大大提高充电效率。

“每个点位能不能建、想不想建,都要和周边居民反复解释沟通、优化方案。”张传珍介绍,利用各类自治共治议事平台,居民的想法被听到,而专业人士的建议也化作一堂生动的安全科普课,让居民“听得进去”。

由此,居民能理解宽度不足1.2米的弄堂,因为安全问题,装不了“一座两插”;市电力公司更新了思南居民区1246个独立用电户,提供“入户充电”等危险违规行为监测预警,在“一座两插”点位安装墙挂式水基型灭火器等。

借着安装充电设施的契机,思南居民区还将“美丽家园”项目融入建设方案,实施“微更新”项目。走在思南居民区,每个充电点位的地面上都画有专属蓝色标识线,一目了然;破损的墙面被修复后涂上彩绘;居民们还主动清空了几处长期堆物,打通消防生命线。

“‘一座两插’充好电就自动断电,安心了不少。”居民童先生鼓励邻居们体验安全的充电点位和方式,“说到底,安全是自己的事!”

与此同时,张传珍等居委会干部抓紧宣传入户。随着各种充电设施启用,居委会和物业对辖区内非机动车登记建档,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