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文匯報

思南居民區共享充電位由36個增至275個,樁車比由1∶13提升至1∶1.7,並配齊相應消防與監管設備

非機動車充電再也不用“搶”了

新式里弄特有的騎樓下方空間也被充分利用,既有充電插座,也有智慧大屏。 本報記者 周辰攝 ■本報記者 周辰

最近,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思南居民區迎來一樁便利事:給非機動車充電再也不用“搶”了。

充電櫃、換電櫃、標準化集中充電車棚、導軌式充電插座、分佈式充電插座……這個擁有許多百年老樓的市中心社區,共計有478輛非機動車,幾乎集齊了市面上所有非機動車充電方式,從原有36個共享充電位增加至275個,樁車比由1∶13提升至1∶1.7,並配齊相應的消防與監管設備。

按照全市統一部署要求,黃浦區正開展電動自行車安全治理攻堅行動。“在社區層面,把安裝充電樁作爲一項‘微更新’工程來做,讓居民參與設計、解決具體問題,社區工作者和居民提出人民建議,通過人民建議徵集渠道,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推動社區基層治理,使街區安全韌性得到整體加強。”瑞金二路街道工作人員這樣註解。

破解空間掣肘

最近,眼尖的居民發現,小李家窗口的插線板沒了蹤影。

這個插線板是小李過去給非機動車充電用的,從家裏拖出來的電線一路垂到樓底。街坊鄰居紛紛咂舌,“萬一出事,整個樓都要遭殃”。

思南居民區地處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其中包括復興坊、花園坊兩個新式里弄住宅小區,另有野花園小區等由不成套職工住宅構成,已納入黃浦區小梁薄板“拆落地”改造項目。在這樣一個磚木結構房屋爲主、人員居住密度高的老舊社區,思南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傳珍直言“最擔心的就是火情”。事實上,居民也是如此。去年曾發生一起因電瓶入戶充電而導致的火災,至今回想起來,小區居民依然後怕不已。

怕歸怕,飛線充電、電瓶入戶仍屢禁不止。各項現實情況都指向“非機動車與充電樁配比率低”這一裉節。

今年3月底以來,思南居民區在瑞金二路街道和市電力部門支持下,決心從源頭解決居民充電困難。經排摸了解到,思南居民區當前大約有478輛非機動車,要想提高樁車比,勢必進一步挖潛公共空間。然而,老舊小區本就空間有限,各類管道、管線密佈,標準化共享充電設施建設空間有限。

在市電力公司、黃浦區房管局、黃浦區消防救援支隊和公安部門指導協助下,各方以思南居民區爲試點和樣本,明確電纜排布受限的建設“禁止區”,劃清燃氣管道等存在安全風險的建設“危險區”,因地制宜設計不同充電方式,以期解決自身問題,也爲全市其他小區提供借鑑。

比如,在小區出入口等比較空曠的地方,安裝換電櫃與充電櫃,不僅方便居民,周邊商鋪業主、有急需的快遞外賣小哥等都可以就近充電,其中換電櫃還可以檢測電瓶健康狀況,引導居民關注電瓶性能和安全問題,防患於未然;新式里弄特有的騎樓下方空間也被充分利用,牆面上安裝了導軌式充電插座,上方則有一個數字化賦能的智慧大屏,有空位引導、充電檢測、計費收費、佔位提醒等模塊,這個智慧大屏的數據也被納入了社區數字治理體系,探索破解監管治理困局。

當然,挖潛工作深入到小區內部時,一些方案卻在設計聽證會上遭到部分居民的反對。

化解“距離敏感”

安裝充電樁是一樁“距離敏感”型工作。距離遠了,大家不願意折騰;距離近了,又擔心火災隱患。

因此,既要以電力與消防專業人士的建議爲參考,也須尊重居民自己的意願。

商議安裝分佈式充電插座時,就有一些不同聲音。譬如,有人出於安全考慮,反對在自家牆面上安裝充電插座;有人則巴不得裝在家門口,鄰里之間一時難以統一意見。

分佈式充電插座,在思南居民區被稱爲“一座兩插”,這種由電力部門負責排布電線並安裝的充電插座上通常有兩個充電插口,能大大提高充電效率。

“每個點位能不能建、想不想建,都要和周邊居民反覆解釋溝通、優化方案。”張傳珍介紹,利用各類自治共治議事平臺,居民的想法被聽到,而專業人士的建議也化作一堂生動的安全科普課,讓居民“聽得進去”。

由此,居民能理解寬度不足1.2米的弄堂,因爲安全問題,裝不了“一座兩插”;市電力公司更新了思南居民區1246個獨立用電戶,提供“入戶充電”等危險違規行爲監測預警,在“一座兩插”點位安裝牆掛式水基型滅火器等。

藉着安裝充電設施的契機,思南居民區還將“美麗家園”項目融入建設方案,實施“微更新”項目。走在思南居民區,每個充電點位的地面上都畫有專屬藍色標識線,一目瞭然;破損的牆面被修復後塗上彩繪;居民們還主動清空了幾處長期堆物,打通消防生命線。

“‘一座兩插’充好電就自動斷電,安心了不少。”居民童先生鼓勵鄰居們體驗安全的充電點位和方式,“說到底,安全是自己的事!”

與此同時,張傳珍等居委會幹部抓緊宣傳入戶。隨着各種充電設施啓用,居委會和物業對轄區內非機動車登記建檔,加強日常監督管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