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张镇壬

1974年9月我在北大读大二,学校安排我们班的同学搬去留学生楼住,一对一陪同外国留学生。

留学生楼位于学校南大门旁。三层的楼房,顶楼住女生,一二楼住男生,条件比我们原先的宿舍好。我们陪同的这批留学生,男女共46人,来自15个国家,其中来自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的留学生是公派的,而来自美、英、法、日、加拿大等国的留学生大多是自费来留学的。他们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一年中文后,转到北大学习专业课。老师说,让我们中文系的同学陪同他们,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中文水平,从而学好专业课。

我陪同的留学生是来自南斯拉夫的弗朗克(后排中间戴眼镜的高个子)。他个子瘦高,头发金黄,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框眼镜。他学习认真,经常向我请教一些汉语问题,因为有的问题很有趣,所以至今记忆清晰。

比如,有一天弗朗克外出回来,问我“你算老几”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是“互怼,互不服气,互相较劲”,他说终于明白了。原来那天他外出时,在公交车上看到两个人坐下后隔着好几排座位还在互怼。他俩脸红脖子粗,互指着对方说“你算老几”。

还有一次,弗朗克问我“什么是‘颠了’”。我说不知道,好像没有人这么说。他说,他听到有人这样说。当时还真把我难住了。过后,我请教了家在北京的同学,才知道“颠了”是北京方言,是临走时打招呼,类似我们说再见。我告诉弗朗克后,他说,怪不得当时那个人说了句“颠了”就离开了。从此,弗朗克有事要出去,也会跟我说“颠了”。

再有一次,弗朗克听到有人说“你方便的时候,我再去拜访”。弗朗克不解地对我说:“‘方便’不是指上厕所吗,那个人怎么要在人家上厕所的时候去拜访?”他觉得莫名其妙。经我解释后,弗兰克才明白此“方便”非彼“方便”。他感叹道:“中文真是太深奥了!”

在与弗朗克交流时,有的问题我要边解释边翻字典给他看,他才弄明白。虽然这占用了我的时间,但我也有收获。因为汉语有些词组、语句的意思,我虽然明白,但要完整准确地讲出来,并让他能听明白,又是另一回事。通过帮助弗朗克学习汉语,我自己也提高了口语表达水平,而且我还向他学习了英语。

那时,我们陪同外国留学生,仅仅是住在一起,上课和就餐等都是分开的。为了让中外学生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学校逢年过节都会组织我们和留学生联欢,有时还会组织我们一起到市内参观。我们和留学生熟悉了,相互间也会开玩笑,甚至打打闹闹。比如,有个非洲留学生会夸张地模仿我们讲英语的腔调和样子,我们有的同学则比画着假装要去拉直他头上的天然卷发……每当这时,大家都很开心,相互间关系更融洽了。

可能是年纪大了喜欢回忆往事,抑或是50年前的特殊经历令人难以忘怀。近年来,我不时会想起陪同外国留学生的那些事,尤其是看到相册里的这张老照片(后排站立者右五)时,我很想知道这些外国校友,特别是我陪同的弗朗克,留学归国后工作生活怎么样,现在过得好不好。当年我们严守学校的规定,没有互留联系方式,想想也许这辈子都无法知道,心里不免有些怅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