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孝感日报 4月30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孝南区教育局组织的第四届“教育名师、骨干教师送课大悟”活动。为了上好这一节课,在相关领导和本校教研团队的大力支持下,从选题备课、磨课到上课等过程,笔者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感悟颇多,现简要分享如下。

一、用心备课,夯实课堂之基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4月9日接到通知后,笔者迅速确定了送教课题——《探究技能控制变量》。该课题是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笔者所带班级即将教授的内容。确定课题以后,笔者花了大量时间仔细研读教材教参,认真观摩互联网上的相关课堂视频。在对本课有了较为充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后,首先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然后以此为指导,初步构建出“学生实验——方法总结——应用巩固”的教学设计框架,再逐步搭建教学环节,最后完善细节,完成教学设计初稿。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在此之前学生有一定的电学实验基础,对电磁铁也有一定的了解,具备本课电磁铁实验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因此本课并没有设计演示实验,仅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操作。控制变量法在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但在此之前的探究性实验中几乎都要用到,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笔者尤其重视点出“如果不控制变量,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这一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体会控制变量方法的内核。

备课绝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在实践中,随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思考的不断深入而逐步调整的过程。

二、精心磨课,雕琢课堂之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备好课到上好课,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需要通过磨课来不断缩小理想与实际的差距,以达到最终实现教学设想的目的。

教学设计初稿定下来后,笔者前后共试课8次,除最后一次准备上课的班级因调课问题用上过本课的班级外,其余均是不同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遇到了问题难度过大以致学生答不上来、问题范围过广以致学生回答过于宽泛,实验操作步骤整理不全,实验器材不会使用导致实验失败,实验记录单填写难度大,以及课堂容量过大等诸多问题。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设计、讲解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以及合理提出和引导解决每一个问题,最终实现了整体与细节的平衡把握。

在试课过程中,也得到多方帮助和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节课实现了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的有机结合,本课得以精益求精。

三、专心上课,绽放课堂之彩

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准备工作做足了,最后的展示就是一个让自己沉浸其中、充分体会与学生的交流、让设计的环节逐步呈现的过程。

4月30日上午,笔者如期赶到大悟县城北小学。整个课堂,注意力集中于教学流程的引导,专注于与学生的对话,沉浸于思维的碰撞中。时间就如小溪般静静流淌,很快一节课就上完了,随着一声“下课”,这节课在些许意犹未尽中画上句号。

再回过头来复盘,课堂的呈现其实是积累的呈现,既是这一段时间为这一节课所做准备的积累,也是从教数年来的教学习惯与经验的积累。反观这节课,有环节安排、活动设计、问题引导上的成功,亦有课堂组织、激励点评、创意趣味上的不足,同时也看到了个人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的努力方向:厚积薄发,让课堂活动的开展自然而然,让探究技能的提升顺理成章,让科学知识的获得水到渠成,让核心素养的发展润物无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