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孝感日報 4月30日,筆者有幸參加了由孝南區教育局組織的第四屆“教育名師、骨幹教師送課大悟”活動。爲了上好這一節課,在相關領導和本校教研團隊的大力支持下,從選題備課、磨課到上課等過程,筆者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感悟頗多,現簡要分享如下。

一、用心備課,夯實課堂之基

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磚一瓦皆根基。4月9日接到通知後,筆者迅速確定了送教課題——《探究技能控制變量》。該課題是粵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也是筆者所帶班級即將教授的內容。確定課題以後,筆者花了大量時間仔細研讀教材教參,認真觀摩互聯網上的相關課堂視頻。在對本課有了較爲充分的理解和整體把握後,首先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然後以此爲指導,初步構建出“學生實驗——方法總結——應用鞏固”的教學設計框架,再逐步搭建教學環節,最後完善細節,完成教學設計初稿。

六年級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新鮮事物有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在此之前學生有一定的電學實驗基礎,對電磁鐵也有一定的瞭解,具備本課電磁鐵實驗的相關知識與能力。因此本課並沒有設計演示實驗,僅由學生自主設計並動手操作。控制變量法在這裏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但在此之前的探究性實驗中幾乎都要用到,因此在設計本課時,筆者尤其重視點出“如果不控制變量,會導致怎樣的後果”這一問題,讓學生認識到控制變量的重要性,體會控制變量方法的內核。

備課絕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在實踐中,隨着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思考的不斷深入而逐步調整的過程。

二、精心磨課,雕琢課堂之形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備好課到上好課,中間還有很長一段距離,需要通過磨課來不斷縮小理想與實際的差距,以達到最終實現教學設想的目的。

教學設計初稿定下來後,筆者前後共試課8次,除最後一次準備上課的班級因調課問題用上過本課的班級外,其餘均是不同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遇到了問題難度過大以致學生答不上來、問題範圍過廣以致學生回答過於寬泛,實驗操作步驟整理不全,實驗器材不會使用導致實驗失敗,實驗記錄單填寫難度大,以及課堂容量過大等諸多問題。通過不斷調整教學設計、講解的側重點和方式方法,以及合理提出和引導解決每一個問題,最終實現了整體與細節的平衡把握。

在試課過程中,也得到多方幫助和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節課實現了集體智慧和個人風格的有機結合,本課得以精益求精。

三、專心上課,綻放課堂之彩

積跬步以致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準備工作做足了,最後的展示就是一個讓自己沉浸其中、充分體會與學生的交流、讓設計的環節逐步呈現的過程。

4月30日上午,筆者如期趕到大悟縣城北小學。整個課堂,注意力集中於教學流程的引導,專注於與學生的對話,沉浸於思維的碰撞中。時間就如小溪般靜靜流淌,很快一節課就上完了,隨着一聲“下課”,這節課在些許意猶未盡中畫上句號。

再回過頭來複盤,課堂的呈現其實是積累的呈現,既是這一段時間爲這一節課所做準備的積累,也是從教數年來的教學習慣與經驗的積累。反觀這節課,有環節安排、活動設計、問題引導上的成功,亦有課堂組織、激勵點評、創意趣味上的不足,同時也看到了個人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上的努力方向:厚積薄發,讓課堂活動的開展自然而然,讓探究技能的提升順理成章,讓科學知識的獲得水到渠成,讓核心素養的發展潤物無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