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貴港日報

港南區木格鎮中心幼兒園 梁雪波

摘要: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通過親近自然,觀察周圍的自然現象,表達對自己熟悉事物的現象的看法,可以促進孩子成長。大自然有許許多多的事物,是孩子成長的課堂。通過開展豐富的生態活動,讓孩子走進大自然,鍛鍊其體能、陶冶其情操、增強其知識經驗,進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 大自然 成長

一、親近大自然,快樂成長的意義

(一)萌發走進大自然的觀點

張無硯說:“孩子不是教出來的,更不是罵出來的。孩子最需要的並不是你教他多少知識,而是需要你陪伴他、觀察他、引導他、鼓勵他,在接觸大自然中,讓他慢慢懂得平凡、尊重和包容。”只有讓幼兒到環境中去認識自然,感受自然,欣賞自然的美,才能使他們真正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快樂成長。

(二)闡述走進大自然的必要性

大自然是孩子成長的大課堂。孩子走進大自然,可獲得體力的鍛鍊、經驗的積累、智力的發展、情操的陶冶,從而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促進其個性的發展。然而,隨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孩子經常接觸的是電視、手機、遊戲機和電腦等,離大自然越來越遠,即便是在農村,此種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因此,教師要讓孩子親近大自然、與孩子共享大自然,讓孩子快樂成長。

二、以豐富的生態活動讓孩子親近大自然

(一)創設生態化的環境、設施,讓孩子親近大自然

幼兒園藉助現有的種植園、沙水區、大型玩具、盪鞦韆等特色環境,讓孩子親近大自然。暮春時節,種植園裏的30多種植物爭先恐後地發芽、開花,在老師和幼兒的精心管護下,也變得生機盎然,有水養植物風信子、有自己播種的種子、有土栽培的吊蘭等。老師讓幼兒對植物進行觀察記錄,孩子們非常喜歡。特別是在種植園裏還種植了一些南瓜、辣椒、蘿蔔、大豆等植物,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摘豆角、拔蘿蔔,幼兒手中握着自己的勞動成果極爲滿足和開心。教師有時還會帶幼兒到種植園裏捉蝴蝶、拔雜草等,讓孩子們瞭解植物的生長,同時體驗野外的樂趣和戶外的魅力。大型玩具是每個幼兒喜歡玩的活動,有滑梯、繩網、階梯等,每次看到幼兒在大型玩具中歡呼雀躍,是如此的童真。特色環境的設計無形中發展幼兒的跳躍、攀登、平衡和挑戰能力,在那裏,孩子們是自由的、放鬆的、充滿探究慾望的,沒有教師的約束和限制,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

(二)抓住季節的特點,親近大自然

春天的大自然是神祕的,爲了讓孩子感受春天的氣息,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春天裏,我們班舉行了一次“放風箏”的親子活動。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手持風箏和線軸,五彩繽紛的風箏扶搖直上,栩栩如生。看着自己的風箏在藍天上愉快地飛舞,孩子和家長都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歌聲、笑聲、感嘆聲混成一片,孩子們在享受放風箏快樂的同時,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光景。根據季節的特點,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可提高幼兒對美的欣賞能力,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三、親近大自然,讓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

(一)走進大自然,鍛鍊幼兒的體能

體能鍛鍊能夠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加強其活動能力,提高其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以及自我保護能力。在幼兒園,幼兒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不得少於2小時,幼兒在大自然中,可以接受空氣的溫度、溼度、氣流的刺激和陽光的照射,呼吸新鮮空氣,增強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肌體的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我們幼兒園設計了一系列的大小型玩具,例如,盪鞦韆、魚型滑梯等,孩子們可以在大小型玩具中盡情嬉戲;幼兒可以在一些由木材、繩網、山洞、階梯、攀登等組合而成的活動器械中攀登鑽爬、跳躍等,一方面鍛鍊幼兒的體能,另一方面促進幼兒的發展。在那裏,孩子們是自由的、放鬆的、充滿探究慾望的,他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創造的樂趣,以及與大自然親近的美好感受與體驗。

(二)親近大自然,陶冶幼兒的情操

高尚的情操是在環境、教育和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能令人愉快的客觀環境和環境的變化。融入大自然的孩子,他們也隨着視野的開闊變得襟懷坦蕩,不再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唯我獨尊。而且大自然中各種生態、風情、名勝,讓幼兒在情境中能充分感知和陶冶,給予孩子美好的視覺衝擊,讓人心曠神怡,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意境美。自然景物成了孩子們眼裏的“玩具”,孩子們喜歡在大自然中嬉戲玩耍,享受着大自然帶來的無窮樂趣。正如中國“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先生所說:“沒有孩子生來不愛樹林、池塘、草地,不愛野花和小鳥的。如果他們漠然,吶喊是現代都市生活對童心的歪曲。讓孩子們,特別是城裏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重新親近大地,帶領他們在自然裏做遊戲,去體驗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來應有的和諧與平衡,這不僅是爲了自然教育,也是對稚嫩心靈的撫愛和陶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