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23年,山东综合百强企业总营收达到79388.12亿元,18家企业营收过千亿元,全省经营主体突破1465万家,其中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449.7万家。

从人间烟火的民生经济,到硬核制造的工业脊梁;从通达四方的信息网络,到链接全球的交通动脉……每一个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位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他们敬业奋进,把创新融入血脉,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他们之中,有做大做强,将市场占有率提升到全球第一的领跑者。

机床装备被称为“工业母机”,其技术水平代表着国家的工业水平。“比亚迪、吉利、理想、蔚来、小鹏、小米等汽车品牌,都是用的我们的大型冲压设备,去年汽车主机厂的大型冲压生产线100%来自二机床。”在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顺看来,87岁的济南二机床新动能澎湃,先后研制出600余种国家首台(套)产品,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创新。“企业的生命力,关键是看核心竞争力是不是可持续。”张世顺说。

他们之中,有向“新”而行,在细分领域摘得冠军的开拓者。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要开拓细分市场,就得在研发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山东朝阳轴承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心海深知科技引领的重要性,他带领企业强化人才战略、技术创新,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0%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目前,企业开展了30多项研发,其中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锥角圆锥滚子轴承,能让重型汽车行驶里程从50万公里提升至80万公里,综合降低成本约20%。这种轴承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朝阳轴承也成为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他们之中,有向“绿”攻关,破解国际“卡脖子”技术的破冰者。

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李永胜带领团队进军磁悬浮技术领域,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成功研发出磁悬浮鼓风机、磁悬浮真空泵、磁悬浮空压机、磁悬浮低温余热发电机、磁悬浮制冷机等磁悬浮动力装备,在水泥、污水处理、热电、化工、造纸、纺织、制药等高能耗行业已成熟应用,成为国内少数掌握磁悬浮动力装备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磁悬浮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将继续自主创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作出贡献。”李永胜说。

他们之中,有耐得住寂寞,始终如一做“有温度的科技创新”的坚守者。

在齐鲁制药集团展厅里,“专利墙”“药物研发列表”夺人眼球,这么多的创新成绩从何而来?展厅中的一组数字或可说明:2023年齐鲁制药研发投入达到44.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4%,有2/3投入到了创新药研发中,拥有一支由3000余名高素质创新研发人才组成的药物研发队伍。在集团总裁李燕看来,制药行业永远要考虑如何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做药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要凝心聚力,耐得住寂寞,做到始终如一,以有温度的科技创新,研发生产临床需要的药物。”李燕说。

他们之中,有敢为人先,勇于开拓新发展模式的探索者。

港口除了运输,还能做什么?在山东港口集团,港口的潜能被“无限”挖掘。“我们加快打造‘依托港口的一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构建更具生命力的核心竞争优势。”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奉利说,山东港口不仅为全球自动化码头迭代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还着眼资源要素集成,成立供应链综合服务中心,推动现代航运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提升。

千帆竞发立潮头,百舸争流勇当先。

新兴与传统,传承与创新,产业与人才,在敢想敢闯敢试的山东企业家手中汇聚交融,释放出更多新质生产力。有事服务、无事不扰,山东不断厚植企业家成长的沃土,必将在和企业的双向奔赴中,书写新的时代篇章。(魏然 陈晓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