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淵面色莊重地坐在朝堂上,正式下達了討伐王世充的命令。

此時的關中和北方已經全部穩定,李淵知道自己應該去席捲中原了。得中原者得天下,只要滅掉王世充,天下就將走向統一。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爲了實現這個夢想,他把大軍交給了三個姓李的人(含賜姓)。李世民全權節制諸軍,李元吉擔任他的副手,李勣則成爲僅次於兩位親王的三號首長。

王世充得知了唐軍東征的消息,巨大的震驚和恐懼驅使着他做了抵禦準備,從所轄州縣大規模招募青壯年參軍。然後部署四鎮將軍把守洛陽四大城門。在周邊各個險要之處,也派親信駐防。他本人還拼湊了三萬直屬大軍,準備一有情況就親自上馬。

有用嗎?呵呵……

幾天之後,劉德威向東包圍了河內;王君廓在洛口切斷鄭軍糧道;史萬寶挺進到了龍門,龍門距離洛陽城已經很近了,只有三公里;黃君漢則攻佔了回洛城,回洛城距離洛陽城更近了。

李世民本人則帶着主力部隊進駐到洛陽城北的邙山,當年王世充和李密就曾無數次在這裏交戰,這個連綿起伏海拔兩百多米的山脈對洛陽城有着居高臨下的優勢。

唐軍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集結完畢,連營而進,聲勢浩大,震動了洛陽附近的州縣,許多豪傑、官員、士人都聞風趕來投降。

八月十四日,東都青城宮。王世充和李世民各自帶着大軍隔河列陣。

打仗和打架一樣,動手前都得先搞一下氣氛,至少也得來句“你瞅啥”或是“瞅你咋地”,要不然顯得自己太沉不住氣。王世充和李世民也不例外,兩人都十分熱情地看着對方,準備做開戰前的最後告白。

話癆王世充迫不及待地開口了,抬高調門,遠遠地向李世民喊話:

“唐在關中稱帝,鄭在河南稱雄,我們井水不犯河水,你卻來侵犯我,這是爲何?”

這是爲何?攻打你這種貨色還需要告訴你爲何?狼喫羊的時候可從沒有問過羊爲什麼。對這樣無聊的問題,李世民一點也不屑於回答,冷笑一聲,讓宇文士及代爲傳話。

“普天之下都要歸順我們大唐,就你還抗拒不從,今日來攻打你,正是爲此!”

唐軍發言人宇文士及的回答冰冷、生硬,不留情面,讓本想嘴上討巧的王世充碰了個釘子。

但王世充深知強大的唐軍是惹不起的,哪怕有一線握手言和的機會,就最好不要大動干戈。而現在,和秦王隔河對話就讓自己有講和的可能。於是,他拿出了官場上阿諛逢迎、溜鬚拍馬的那一套,堆起菊花般的笑容說起來。

“還是不要打了吧,我們罷兵講和多好,貴國可以開個條件嘛。”

這是一種近乎哀求的語氣,幾乎卑微到了骨子裏。可他的哀求卻是徒勞的,他的哀求只換來一句更加冰冷、更加生硬、更加無情的回應。

“我們是奉命來取東都的,不是來講和的!”

不管是在戰場上,還是在戰場外,李世民都沒有留給他一點面子。

在李世民堅決無情地回應下,能言善辯的王世充完全抓不到發揮特長的機會,狼狽不堪碰了一鼻子灰,也在自己的部衆面前丟了人。

經此一出,他明白議和是徹底指望不上了,於是灰溜溜地返回了洛陽。

不久之後,鄭國顯州總管帶領所轄州縣降唐。數目說出來能把王世充心疼得吐血——二十五個州。

差不多同時,尉州刺史也率領所轄州縣投降,數目依然不少——七個州。

……

王世充的州縣彷彿成了大白菜,是個人都能拎出一棵去送人。幾個月之後,王世充的領土除了一個洛陽城,幾乎都已落入了唐軍之手。現在的王世充已經不能說是一個國君了,而是一個城主——洛陽城城主。

李淵也得知了王世充近來的處境,知道這傢伙已經時日不多了,於是讓手下給李世民帶去了一道命令——攻取洛陽。不破洛陽,絕不收兵。

有了父親的支持,李世民的決心更加堅定。

二月十三日,李世明則帶領玄甲軍與王世充的精銳部隊在邙山大戰,鄭軍大敗,李世民則抓住這次機會乘勝追擊,殲滅了七千多人,並進而包圍了洛陽城。

此戰之後,王世充是徹底被打怕了,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出城野戰,只能閉城自守。

枯燥乏味的攻城戰終於開始了。

王世充縮進洛陽城之後,唐軍開始在李世民的督促下大舉攻城,這是一種全天候、立體式、不間斷的圍攻,最緊張的時候,一連十多個晝夜都不停息。

但是這圍攻好像並沒有達到預計的效果。因爲鄭軍退回城內之後就似乎沒那麼好欺負了,洛陽高高的城牆賦予了他們勇氣,遇到來攻城的都會殊死還擊。除了利用豐富的守城經驗佈防以外,他們還使用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大炮和弓弩。

唐軍的攻擊還像之前那樣英勇,卻得不到之前那樣的戰果了。

洛陽城內的王世充本來已是一隻甕中之鱉,但是現在,這隻鱉的外殼上卻好像長出了刺,成了一隻讓人無法下手的刺蝟。

爲了減少傷亡,李世民下令暫停攻勢,放了幾天假,讓將士們稍作休息。然後,他給王世充寫了一封信,曉以禍福利害,勸他出城投降。

然而王世充卻沒有回覆。

王世充當然不會回覆,因爲他並不想輕易屈服。他的鄭國,他的皇位,都是經過無數陰謀詭計、爾虞我詐、腥風血雨才得來的,他怎麼可以輕易屈服。一旦屈服,這大半輩子豈不都白忙活了!

此時此刻,他正一邊在城裏硬撐,一邊偷偷找了個幫手,這個幫手其實早已經答應了他,只是家裏有些事情沒有處理完,還沒顧得上過來。但是王世充無比確信,只要這個人忙完了,就一定會過來的!因爲對這個人來說,救王世充也是在救他自己。

但是,怎樣才能更好地得利呢?竇建德也有自己的考慮。

一方面是要拿捏好雙方相爭的時機。比如不能放任李世民把王世充徹底消滅了,那時候再去救也就失去了意義。當然也不能在王世充未受重創的時候就去,那樣的話,救了他反倒給自己家門口再添一個強敵,到頭來也不划算。最好的情況就是兩人都打到筋疲力盡的時候,突然出擊,這樣纔可以確保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就是要擴充自己的力量了。李世民和王世充相持的時候,也是中原難得清閒的時候,而此時山東的孟海公恰好就在眼前,那麼既然如此,爲何不趁勢去收服他?他的地盤、人馬,對自己壯大實力都是很有必要的補充,而且等收服他之後,李世民和王世充就該消耗得差不多了,時間應該還來得及。

於是,竇建德就這麼做了。此時,孟海公本人被俘虜,部衆也被兼併。王世充也快要趴下了。洛陽城內已經到了無比窘迫的境地,草根樹皮都被喫光,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象。有些人不想喫人,就只能喫泥水和糠麩做成的餅子,直喫到身體腫脹、腿腳發軟,最後死在路上。受苦的不只是老百姓,連一些鄭國官員都得不到維持活命的口糧,活活餓死在山溝裏……

李世民呢?李世民也累了,他近來的措施就是在洛陽城外深挖壕溝,搞長期圍困,連城都不大攻了。

竇建德期待已久的良機終於到了。是時候跳上擂臺了。

觀衆朋友們,久等了!李世民,久等了!所有記得我的名字的人們,你們都久等了!

我要讓你們看看,我大夏國鐵拳的厲害!

竇建德出兵了!他拉出了大夏國的全部人馬,以及剛剛收服的孟海公餘衆,沿着黃河一路朝西,水陸並進,溯河而上。

王世充得知消息,趕緊派弟弟王世辨帶兵接應,兩軍合兵一處,兵力達到十多萬人,號稱三十萬,浩浩蕩蕩殺向了洛陽。

與此同時,王世充本人也強行打起了精神,調集殘餘勢力在洛陽城內修繕武備,企圖與竇建德的大軍遙相呼應。

這一天是武德四年(621年)三月二十四日,距唐軍討伐王世充已經過去了九個月。

在竇建德的大軍向西突進,王世充與他遙相呼應的時候。

李世民正端坐在中軍大營裏,召開了一次唐軍幹部擴大會議,他面前坐着大大小小的各級將士。

圍繞着如何應對竇建德的問題,大家七嘴八舌提出了各自的意見。

許多人都以爲,唐軍應該撤退。理由是夏軍來勢洶洶、聲勢浩大,如果耗在這裏繼續打就會腹背受敵,這樣可太危險了。因此不如先把軍隊撤回去,來日再圖進取。

李世民的動作非常迅速,等竇建德大軍開到成皋縣的時候,唐軍已經搶先進駐了虎牢關(多虧李勣提前用計嚇跑了王玄應)。

這個關口的確易守難攻,竇建德躊躇滿志地到了這裏,卻發現自己的大軍根本無法挺進,只好就地築起營壘,並在板渚(黃河古渡口,與虎牢關隔河對望)建造宮殿,和唐軍對峙。

很快,兩支天底下最強大的軍隊展開了第一次交鋒。

三月二十六日,李世民準備去探一下夏軍的實力。他挑選了五百名精銳騎兵,一起奔夏軍大營而去。走出幾里路之後,他讓李勣、秦叔寶、程知節等人就地設下埋伏。自己則與尉遲敬德帶上兩個隨從,親自上陣誘敵。

“敬德,我執弓矢,你執馬槊,雖百萬之衆能乃我何?”

“嗯。”尉遲敬德答應着。

“前方就是夏軍大營,我們過去看看。”

“好。”

幾個人一邊走一邊聊,聊着聊着就到了距離夏軍大營三里左右的地方。這時,前方出現了一支夏軍的遊騎。一個惡作劇似的冒險念頭在李世民心頭閃過,他輕輕從馬鞍上拿起弓箭,瞄準了敵人,突然大喊一聲。

“我秦王也!”

敵人聽到這話,回頭一愣,李世民的箭早已飛來,射死了一個人。

這一舉動讓夏軍遊騎非常驚恐,這個射死我們戰友的人居然是秦王?秦王李世民!但同時又非常驚喜。因爲他們發現,這位大名鼎鼎的秦王居然只帶了三個人。只有三個人啊!如果能抓到他,豈不是一次天大的立功機會?

在唐軍和夏軍相持的過程中,王世充的心思活躍起來了。

看見來了竇建德的救兵,他給自己壯起了膽,打算出其不意,來個裏應外合。於是蒐羅了一批殘兵敗將,讓單雄信帶領他們出戰,爭取打破唐軍的包圍。

但是,單雄信沒能幹掉李家的老二,也同樣鬥不過李家的老三。在洛陽城外,他中了李元吉的埋伏,當場陣亡八百多人,還有一千多人被俘。

王世充那點可憐的兵力本就已經不多,經此一戰,又損失了接近兩千人,可謂雪上加霜。從此,他徹底失去了出城的勇氣,只能龜縮在洛陽城裏,等着竇建德的消息。

老竇,全靠你了。

但是,竇建德又能給他帶去什麼好消息呢?他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了。兩個多月以來,夏軍不僅毫無戰果,士氣受挫,而且糧食也即將喫完。更要命的是,就在這節骨眼上,夏軍的運糧車隊還遭到了襲擊,連押送糧車的大將張青特都被活捉。

消息傳來,夏軍大駭,人心思歸。

飯都沒得喫了,這仗還怎麼打?

竇建德也開始焦慮起來,對下一步的打算,這個蓋世英雄的腦海中也是一片迷茫。繼續在這兒耗着吧,好像也沒什麼突破。撤退回家,又等於前功盡棄。他當初想的可是擊敗唐軍,成三足鼎立之勢啊,可如今……

這時,夏國一位著名的謀士給他出了個主意。

“大王,要不咱們不打了。”

竇建德聽完一愣。

“不打了,難道你要我逃跑?”

謀士捋了捋自己的兩撇鬍子。

“非也非也,我說不打併不代表我們要逃。而是我們不在這裏打了,換個地方繼續打。”

這個謀士的名字叫凌敬,堪稱是夏軍中最有戰略眼光的人。接下來他將要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個想法讓我們知道夏軍中還是不乏超一流的戰略人才的,只不過遺憾的是,竇建德並沒有認識到他的才能。

凌敬是這樣謀劃的:

讓竇建德帶領全部兵力北渡黃河,攻取河陽,留下重兵把守。之後進行戰略迂迴,向西北方越過太行山佔領上黨,再留兵力駐守,然後佔領山西河東的大片土地。

這樣行動有三個好處,一是大軍北上,可以進入唐軍疏於防備的地區,不會損失太多兵力;二是能拓展河東的領土,收攏兵員錢糧;三是如此一來,唐朝的後院就會着火,爲了將這把火滅掉,他們當然會立刻回援,鄭國之圍當然也會不攻自解。

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主意。兵法有言“避實擊虛,攻則必下,攻其不守也”,圍魏救趙就是這一策略最完美的體現,而凌敬的建議則更加穩妥,幾乎相當於圍魏救趙的升級版。如果戰略能夠順利實施的話,可收一石二鳥之效,甚至實現唐、夏、鄭三國鼎立之勢都不是沒有可能。

竇建德並沒有察覺到將士們的異樣,他一個大俠一樣的人物哪料到王世充背後使了這些手段。只是看到大家都不同意繞彎子,士氣還很旺盛,主意隨之有點動搖。再加上他對自己能力也有一定的自信,於是最終決定留在這裏。

“凌敬,你講得很有道理。可我卻不能因爲你一個人寒了衆將士的心啊。你不想打,人家還想立功吶。咱們哪兒也不去了,就在這打吧。”

促使竇建德做出決策的並不是理智,而是面子,因爲他已經答應王世充了,總不能食言吧!

爲了那虛無縹緲的尊嚴,他選擇繼續和強大的李世民正面對抗。

五月初一,李世民收到了唐軍間諜發來的一條情報:唐軍在河邊放馬的時候被竇建德知道了,他因此判斷是唐軍的草料沒了,於是準備乘機進攻虎牢關。

其實,唐軍在河邊放馬並不是因爲缺少草料,唐朝財大氣粗什麼時候缺過這個呀,還不許人家戰馬換換口味了?但無論如何,竇建德已經這樣認爲了,而且很快就會來進攻。

李世民不敢掉以輕心,立刻帶上一隊騎兵,渡過黃河,爬上了邙山,從高處偵察夏軍的動向。

看着遠處連綿起伏的夏軍大營,李世民沉思了一會兒,佈下了一個誘餌。

這個誘餌並不是人或者錢,而是一千多匹戰馬。李世民下令,將這些馬全部趕到河邊放牧。這就坐實了唐軍草料將盡的消息。如果說本來竇建德對攻擊虎牢關還只是一個構思,沒有下定決心的話,那麼看到這樣的場景,他就必定會來的。只要一來,唐軍就可以守株待兔,狠狠地打擊他。

第二天,竇建德果然帶兵來了。然而,他帶來的軍隊卻似乎太多了,多到完全超出了李世民的預想。他這次是全軍出動。夏國大軍從板渚一直排列到牛口渚(注意這個地方),北靠黃河,西臨汜水,南連鵲山,旌旗蔽日,擂着戰鼓徐徐前進,連綿不絕達二十餘里,氣勢十分駭人。

唐軍諸將看到夏軍的陣勢之後,全都驚慌得變了臉色。李世民的眉頭也皺了起來。他原本預想的只是吸引夏軍一部過來,好加以殲滅,可沒想到竇建德的決心下得如此之大,居然會全軍出動。全軍出動就意味着要決戰,對於決戰,自己雖然早就期待着這一天,但也沒想到是在今天啊。

夏王果然不是嚇大的,而是專門嚇別人的。

李世民自信滿滿地要釣一條魚,沒想到卻釣來一條鯨魚。

但李世民就是李世民,片刻之後,他還是深吸一口氣,穩定了自己的情緒。鯨魚的個頭雖大,卻不代表沒有破綻。只要能找到它的要害,勝利也不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帶上幾名將領,走出大營,登上了高處,再次觀察這支規模龐大的軍隊。

敵軍離得越來越近了,氣勢也越來越可怕。可看着看着,李世民的臉上卻漸漸露出了笑意。這時候還能笑得出來?

李世民一邊排兵佈陣,一邊趕緊派人把那當誘餌的一千多匹馬趕了回來。

正在這時,夏軍大營裏出來了一隊騎兵,這支軍隊只有三百人,看起來像是夏軍的精銳。他們在離唐軍大營一里開外的地方停了下來,報上了竇建德的口信。

“請貴軍挑選幾百精兵,與他們比試比試。”

李世民笑了,他只知道竇建德輕視唐軍,但沒想到會輕視到這種程度。驕兵必敗、驕兵必敗呀,竇建德如此驕傲自大,他已經時日無多。

從前有很多人輕視過唐軍,後來他們都死了。

竇建德的口信無疑是嚴重的挑釁行爲,而對挑釁的回應與否則關乎唐軍的尊嚴,在這種問題上,李世民從來不會退縮,也沒必要退縮。他相信自己的直覺,也相信自己的將士,面對這羣驕橫的烏合之衆,不管是決戰還是比試,唐軍都有把握擊退他們。

李世民派出的人是王君廓,此人乃是土匪強盜出身,作戰兇狠狡猾、不講規則,敵軍遇到他向來都頗爲忌憚,讓他出戰實在再合適不過了。

但令人驚訝的是,面對夏軍兇悍的騎兵,王君廓只帶出了二百名長槍兵。雖然他們只有二百人,對陣三百騎兵卻一點也不落下風。

最後,王君廓和夏軍打了個平手,各自返回了營地。

就在這時,一員小將出現在了竇建德軍中,這個人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

儘管他一看就不是什麼猛將大將,卻穿着一身漂亮的鎧甲,十分招搖。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胯下那匹馬,顏色略微發青,身材高大健壯,看上去是一匹難得的寶馬。的確如此,這匹馬正是楊廣當年騎過的青驄馬,現在騎着它的小將叫王琬,是王世充的親侄子。

自古英雄愛好馬,李世民對這匹好馬很感興趣,忍不住誇讚了一句。

“真是一匹好馬呀!”

話音剛落,有人應聲回答。

“主公要是喜歡,俺這就去搶過來!”

說這話的是尉遲敬德。

李世民意識到自己失言了,連忙制止。

“不用不用,我就是說說而已了,怎麼能爲了一匹馬讓你去冒險?”

但是不等他說完,尉遲敬德就已經衝出去了,帶着兩個助手,策馬消失在了敵陣當中,只剩下他在後面急得直跺腳。

然而,只過了一會兒,尉遲敬德就毫髮無傷地回來了。他不僅帶回了那匹青驄馬,還帶回來了被捆成一團的王琬,而令人驚訝的是,夏軍中那麼多人竟沒有一個能阻攔。

這幾件事都是緊張的戰事中有意思的小插曲,唐夏兩軍都在試圖通過一些小衝突來瓦解對方的士氣,但從根本上說,這都無關戰役的全局。

因爲真正的大戰尚未開始,唐軍的主力還遲遲沒有出動。

五月初二,中午,仍然在這一天。

虎牢關。

夏軍早已列好了陣勢,他們迫不及待地要和唐軍決一死戰。但是從早晨等到中午,除了雙方派幾百個人互毆一架,以及被尉遲敬德搶了一匹馬之外,連個唐軍的影子都沒看到。

太陽越來越曬,天氣越來越熱,大家又飢又渴又疲勞,就地坐了下來,有的忙着做飯,有的爭着去河邊取水,隊形一下子變得混亂。

這個時候,竇建德心裏也很焦急,都等了大半天了,李世民也不過來打個招呼,這決戰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打?李世民,到底怎樣你纔會出來?他沒去管那些士兵們,而是召集了各位大臣,商量如何進行下一步計劃。

然而夏軍的表現卻被李世民看在了眼裏。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稍縱即逝的戰機,立即命令宇文士及帶三百騎兵出動,去往夏軍大營的西邊,自北向南穿過。這一次,宇文士及充當的角色還是誘餌。

李世民反覆告誡他:“敵人如果不動,你就帶兵返回。敵人若動,你就領兵東進。”

宇文士及按計劃行動,他的騎兵飛快地從夏軍大營西側掠過,驚起了一陣騷動。片刻之後,宇文士及駐馬回頭,看到了前來追趕的大隊夏兵。

夏軍一追趕,側翼就暴露在了唐軍槍口之下。側翼一暴露,就露出了致命的要害。

竇建德的思緒也變得很亂,他千里迢迢從夏國趕來,帶上自己的全部精銳,爲的就是擊敗唐軍。可沒想到,自出兵以來卻連連受挫,從沒有過一場像樣的勝利。今天好不容易要決戰了,卻又遭到如此措手不及的打擊。難道天命真的不在我這邊嗎?

然而他並沒有來得及想太多,沒有大軍保護的他已經成了一塊肥肉,引得好幾撥唐軍前來攻打,畢竟擒獲夏王的機遇千載難逢,一旦成功就可飛黃騰達啊。

當然像竇建德這樣的亂世英雄是註定不會輕易束手就擒的,面對圍攻的唐軍,他手持武器,發起了兇猛的反擊,他的軍隊也在他的感召下和唐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李世民的舅舅竇抗親自帶兵衝殺過來,交戰不利,只能退回。

以勇武著稱的淮陽王李道玄挺身陷陣,鎧甲上中箭成了刺蝟,連戰馬都被射死,也沒有沾到竇建德一根毫毛。

這時,李世民率領秦叔寶、程知節和史大奈(突厥人,隋唐猛將,不是大肚子天王)過來了。他把李道玄喊到身後,讓他騎上自己備用的戰馬,然後讓人高高舉起了唐軍的戰旗。

戰旗隨風獵獵飄揚,戰場上的塵土遮天蔽日,李世民帶頭向竇建德發起了衝鋒。

老國舅和小王爺來了,竇建德和他的軍隊尚可勉強頂住,李世民、秦叔寶、程知節和史大奈過來了,那就只能被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了。

還是想想怎麼逃命吧,竇建德的軍隊被迅速擊潰,四散奔逃。

李世民所向披靡,追出三十餘里,斬首三千多人。

竇建德本人也被馬槊刺中,狼狽逃走,一直逃到了牛口渚。

這裏離剛纔交戰的地方已經很遠了,該歇歇腳喘口氣了。

可就在這時,另一支唐軍也加入到了追趕他的行列。

這支唐軍是從別處趕來的,人數並不多,也不認識竇建德,但是卻看出來他已經負了傷,而且從外表和穿着打扮上看,這個受傷的傢伙很可能是夏軍的大官,而抓住大官可是會重重有賞的。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支唐軍向竇建德展開了輪番衝擊。竇建德雖然勇猛,但畢竟已經戰鬥太久了,這時體力也透支到了極限,打着打着,終於失足摔下了馬。

抓活的自然是極好的,但爲了穩妥起見,斬一具首級也不是不可以。這支唐軍齊刷刷舉起了馬槊,幾乎就要一起刺下來。

倒在地上的竇建德急忙抬起右手,高聲大叫:

“不要殺我!我是夏王!我能讓你們富貴!”

將士們又齊刷刷地收住了馬槊,當時那堆兵刃離竇建德的喉嚨似乎只有0.01公分。他們帶着驚異的表情下了馬,控制住這個自稱夏王的人,然後開始四處找人,驗明他的正身。結果讓他們大喜過望,這傢伙居然真的就是竇建德。

將士們高興得都要飛了,立刻把他捆起來,用馬馱着返回軍營,見到了李世民。

竇建德被俘的地方叫牛口渚,這個地名對他來說很不吉利,因爲竇和豆同音,而牛則是喫豆子的,這似乎預示着他這個豆子到了這裏就會被牛一口吃掉。巧合的是,不久之前夏軍裏也曾流傳開了一句不知哪裏聽來的謠言——豆入牛口,勢不得久。

竇建德當初聽到這話,十分厭惡,如今退到這裏,果然當了俘虜。難道真是命嗎?

李世民見到竇建德之後,心中的驚喜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這個驕傲自大的河北豪傑落在自己手裏,既讓他感到非常解氣,也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征服慾望的滿足。但爲了顯示自己師出正義、運籌帷幄,他還是掩飾住了內心的狂喜,拿出一副義正辭嚴的口氣,斥責起了竇建德。

“我軍討伐鄭國,關你何事?大老遠地跑來與我們交戰,意欲何爲?”

在李世民的逼問下,竇建德感受到了一種恍如夢中的無奈之感,不久前他還是威風八面的夏王,怎麼此刻就成了一個低頭挨訓的俘虜呢?這個場面真的太過“超現實”了。但他看到了身上繩子的勒痕,正隱隱作痛,看到了眼前的李世民,正在責問自己。他又不得不承認,這就是現實。或許,這一切都是命吧。我的夏國,我的大軍,都結束了。

他茫然失落地嘆了口氣。

不過,即使在落魄之時,他也依然保留着一位一國之君的風度和鄉中豪俠的幽默感,面對李世民的責問,從容回應道:“我要是不來,不還得麻煩你再過去嗎?”

回望這一生,他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黃粱一夢,他從一個西域胡人的孩子,混成了稱帝洛陽的皇帝。爲了權位,他殺害了很多人,這其中有元文都、裴仁基這樣的大臣,有楊侗這樣的小皇帝,還有許許多多無辜的百姓。其實,王世充並不是一個天生殺人狂,他不停地殺人只是爲了權位。然而在實力強大的唐軍面前,他不得不承認,他的殺戮和掙扎是沒有意義的。他是不得人心的,沒有人再願意幫助他。

該結束了,一個聲音告訴他。

就投降吧,他告訴自己。

五月初九,清晨,東都洛陽的城門緩緩打開了。王世充身穿白衣,低眉順眼地走了出來,經過整個夜晚的思想鬥爭,他終於選擇了屈服。打下去也是死,不打還能活呢,就這樣卑微地活下去吧。跟隨在他身後的是太子王玄應,以及宗室、文武官員等二千多人。他們浩浩蕩蕩來到了唐軍大營。

鄭國也宣告完蛋了。

李世民非常禮貌地招待了王世充,狡猾的狐狸終於落到了獵人手裏,事情到此就算圓滿了。然後,他帶領唐軍進入了嚮往已久的洛陽城,這座雄偉的大城沒有向楊玄感敞開,沒有向李密敞開,沒有向任何羣雄中的任何一支敞開。現在它卻向李世民敞開了,它終於迎來了命中的主人。

相關文章